当肿瘤患者需要长期静脉化疗,或慢性病患者需反复输注营养液、抗生素时,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往往成为临床首选。这种从外周静脉(通常是肘部)插入,尖端直达上腔静脉的细长导管,能有效避免药物对浅静脉的刺激与损伤,被患者亲切地称为“生命线”。但PICC置管并非一劳永逸,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威胁导管功能与患者安全。
1.日常维护:导管护理的核心环节
PICC置管后的维护重点在于保持导管通畅、预防感染,其中冲管与封管、敷料更换、更换输液接头是导管维护的核心操作,必须严格遵循规范。冲管与封管是防止导管堵塞的关键。每次输液结束或输注血液、血制品、高浓度药物后,需用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冲管液的量至少为导管及附加装置的2倍。具体方法为:使用10毫升及以上注射器,以脉冲式手法推注生理盐水(推一下停一下),使生理盐水在导管内形成湍流,彻底冲洗导管内壁残留的药物或血液;封管为输液完毕应进行正压封管,封管液为生理盐水或10U/ml的肝素盐水,封管液容量至少为 导管及其附加装置的1.2倍,采用持续正压封管,当封管液剩余0.5~1毫升生理盐水时,边推注边撤出注射器,确保导管内充满液体,形成正压,防止血液反流。若患者暂停输液,需每7天进行冲封管一次,维持导管通畅。注意严禁使用小于10毫升的注射器,以免压力过大导致导管破裂。
敷料更换的目的是预防穿刺点感染,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频率根据敷料类型而定:透明无菌敷料每7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则需每48小时更换;若敷料出现松动、污染、渗血、渗液或完整性受损,应立即更换。输液接头的更换应至少每七天一次,若中途有破损、污染等应立即更换。
2.并发症预防:识别危险信号,及时干预
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分为穿刺点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bloodstream感染。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点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此时需加强换药频率,遵医嘱涂抹抗生素软膏;若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寒战,且无其他明确感染灶,可能提示导管相关bloodstream感染,需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拔管并做导管尖端培养,同时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表现为置管侧手臂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手臂下垂时症状加重。这是由于导管刺激血管内皮,或患者活动减少、血液高凝状态导致。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血管超声明确诊断。
3.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让导管与生活
和谐共处
活动方面,置管侧手臂可进行日常活动(如吃饭、写字、穿衣),但应避免提举超过5公斤的重物、剧烈运动(如打球、游泳)或过度弯曲肘部(如长时间屈肘枕于头下),以防导管移位或损伤血管。可每日做握拳、松拳动作(每次50下,每日4~6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
穿衣选择宽松、袖口平整的衣物,穿衣时先穿置管侧衣袖,再穿对侧;脱衣时先脱对侧,再脱置管侧,避免拉扯导管。洗衣时可戴手套保护,但需避免长时间浸泡在水中。
洗澡时必须使用防水保护套,先将保护套套在置管部位,确保敷料完全覆盖,边缘用胶带密封,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适中,避免用力搓洗置管侧手臂,洗完后及时擦干,检查敷料是否潮湿。若敷料 不慎浸湿,需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更换。
4.导管拔除:适时终止,不留隐患
当治疗结束或导管出现无法修复的并发症(如严重感染、断裂)时,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拔除PICC导管。拔管过程简单:患者取平卧位,暴露穿刺点,消毒皮肤后,医护人员缓慢拔出导管,观察导管是否完整(核对长度),然后用无菌敷料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止血,之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防止出血或血肿。
拔管后48小时内保持穿刺点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拔管后3天内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红肿或渗液,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多数患者拔管后无明显不适,少数可能出现穿刺点轻微疼痛或瘀青,通常1~2周内自行缓解。
5.结语
PICC导管作为患者的“生命线”,承载着治疗的希望与安全。科学的术后护理不仅能延长导管寿命,减少并发症,更能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需认真学习护理知识,密切观察导管状况,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共同守护这条重要的治疗通路,让它在完成使命前始终畅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