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疝的分类
临床中,在对疝的类型进行划分时,主要依据其发生的位置。例如,若腹股沟区出现疝气,则被称为腹股沟疝;脐部出现疝气,则被称为脐疝;腹部造瘘口旁有疝气,被称为造口旁疝;腹部手术切口附近存在疝气,则被称为切口疝。临床中常见的疝气主要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造口旁疝、白线疝、半月线疝、腰疝、食管裂孔疝、盆底疝等。其中有较高发生率的就是腹股沟疝,根据相关统计调查可以发现,年龄处于60岁以下的人群有约0.16%的腹股沟疝发病率。而年龄处于60岁以上的人群,会有高达1.18%的腹股沟疝发病率。为此,需要提高重视。
二、疝的发生原因
1、腹壁强度过低
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先天性和后天性。其中,先天性常见于婴幼儿。因为婴幼儿自身的腹部尚未发育完全,腹壁强度较弱,因此极易有疝气发生。而后天性疝气常见于老年人群,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高,其腹部肌肉也会逐渐老化和松软,进而导致腹壁肌肉强度降低,增加了发生疝气的风险。
2、腹内压过高
引发腹内压过高的因素主要包括慢性咳嗽、慢性便秘、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以及婴儿时常哭闹等。这些因素都极易引发疝气问题。
三、疝的症状表现
身体某个位置的外表处有鼓包情况,为疝的显著症状表现。还有部分人群会有坠胀感、消化不良、疼痛以及便秘等情况发生。根据临床实践研究可以发现,处于不同时期的疝气所表现的症状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例如,处于疝气早期的患者,通常疝会在破损的洞内出来,进而使患者外表有包块形成,但其还可回纳到原有位置,处于自由出入的状态,为此,患者不会有过于强烈的不适感,仅会出现坠胀感。后期随着疝的不断发展,患者的疝往往不会回到原有位置,此时需要用手将其复位,在此过程中,患者会存在一定的疼痛感。当疝气无法回到原位被嵌顿以后,患者会表现出显著的疼痛症状,同时还会伴随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表现。若是疝卡在了网膜位置,患者会出现腹痛的症状。若疝卡在了肠管处,患者的腹部位置会感觉到剧烈性的疼痛。同时,还常有呕吐症状发生。此时,若治疗缺乏及时性,极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疝的临床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通常该方法常运用到婴幼儿当中,以及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在实际治疗时,主要是对疝气带进行利用,将疝处压住,以此使肠脱出问题得以有效避免。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时疝气托带应时刻穿戴,避免随意摘取。在佩戴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该处皮肤的护理工作,避免因长期佩戴疝气带,而引发皮肤破损和溃疡问题。但疝气带长期使用会引发一定的副作用,不仅会使皮肤受到严重影响,还会诱发睾丸不适或萎缩问题。
2、手术治疗
当前临床中治疗疝气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治疗。临床中主要将手术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经腹腔镜疝修补术(LIHR)。其中,传统的疝修补术主要是对破损位置进行“缝补”,而无张力疝修补术主要是在破损处以“打补丁”的形式将破洞堵住。通常传统手术治疗形式不需要花费较高的费用,但极易出现复发的问题。而无张力疝修补术,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较为方便和快捷,能够最大限度缩减传统手术的时间。在实际手术阶段,借助三维网片法来对破损位置进行修补,能够使传统手术缝合组织时的重叠问题得以有效避免,且不会给附近的组织张力带来严重影响。不仅如此,无张力补片修补法在手术完成以后,患者不会有剧烈的疼痛感,恢复快,复发率低。关于经腹腔镜疝修补术则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无局部牵拉感等优点。但手术费用高于开腹手术,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
五、疝的术后并发症
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手术部位血清肿、血肿、尿潴留、膀胱损伤和浅表手术切口部位感染。而在疝修补术后晚期较常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持续性腹股沟区疼痛及疝修补术后神经痛、睾丸并发症、深部切口或补片感染、疝复发及补片移位和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