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季节,不少人却饱受鼻痒、喷嚏、鼻塞、流清涕的困扰,甚至影响工作和睡眠。这就是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典型表现。西医常采用抗组胺药、鼻用激素或脱敏疗法,虽能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仍反复发作,难以根治。而中医通过“固表益气”的调理方法,不仅能改善症状,还能调节体质,减少复发。
1.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认识
中医将过敏性鼻炎归为“鼻鼽(qiú)”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鼽者,鼻出清涕也。”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及外邪侵袭密切相关,(1)病因病机。①肺气虚寒,卫外不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若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或花粉、尘螨等外邪易侵袭鼻窍,导致鼻痒、喷嚏、流清涕。②脾气虚弱,水湿内停:脾主运化,若脾气不足水湿不化,上泛鼻窍,则鼻涕清稀量多,并可能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③肾阳不足,温煦失职:肾为先天之本,若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肺脾,则鼻鼽反复发作,尤其在寒冷季节加重,并伴有畏寒、腰膝酸软等表现。(2)辨证分型。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将过敏性鼻炎分为以下几种证型:①肺气虚寒型:鼻痒、喷频作,流清涕遇风冷加重,舌淡苔白。②脾气虚弱型:鼻塞、鼻涕清稀,伴食欲差、大便溏薄、舌胖有齿痕。③肾阳不足型:鼻鼽常年反复,畏寒肢冷,夜尿多,舌淡苔白滑。
2.中医固表益气的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核心是“扶正祛邪”,即通过补益肺、脾、肾三脏,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外邪侵袭。具体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治法、针灸及生活调摄,(1)中药内服。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方剂:①肺气虚寒型: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加减,可益气固表,减少喷嚏、流涕。②脾气虚弱型: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等)加减健脾益气,改善鼻塞、乏力。③肾阳不足型: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等)加减,温补肾阳,减少鼻鼽反复发作。(2)外治法宮颅。①穴位贴敷(三伏贴/三九贴):在特定节气(如三伏天、三九天)将温阳药物贴敷于大椎、肺俞、脾俞等穴位,可增强免疫力,减少冬季发作。研究表明,该方法能调节 Th1/Th2 细胞平衡,改善过敏体质。②中药熏鼻:用辛夷、苍耳子、白芷等煎汤熏蒸鼻腔,可通窍止涕,缓解鼻塞。这些药物含有挥发油成分,能直接作用于鼻黏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③艾灸疗法:艾灸迎香、印堂、足三里等穴位,可温通经络,改善鼻部气血循环。临床观察显示,坚持艾灸3个月以上,能显著降低血清 IgE 水平。(3)针灸疗法。针刺迎香、合谷、风池等穴位,或采用耳穴压豆(如彖孚内鼻、肺、脾等反射区),可调节免疫,减轻过敏反应。现代研究证实,针灸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释放。
3.日常调护,减少复发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调养同样重要:(1)避风寒,防外邪。季节交替时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鼻腔。建议在室内使用空气加湿器,保持鼻腔湿润。外出可戴口罩,减少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接触。回家后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饮食调理。少吃寒凉、辛辣刺激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辣椒等,以免损伤脾肺阳气。适当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红枣、生姜等。推荐日常可饮用黄芪枸杞茶,有助增强抵抗力。(3)增强体质。坚持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提升肺脾功能。研究显示,规律运动能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过敏症状。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建议每晚 11 点前入睡,有助于阳气潜藏。
4.结语
过敏性鼻炎虽不是大病,但反复发作严壌空直任鳶陪鶻诫華影鳶笄阡响生活质量。西医治疗以对症为主,而中医通过“固表益气”,调节体质,可显著减少复发。临床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若您正受鼻鼽困扰,不妨尝试中医调理,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让鼻子不再“闹脾气”。记住,坚持治疗和调养是关键,一般需要 3~6个月才能Ð趾从根本上改善过敏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