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胰岛素注射的规范操作与轮换部位管理

2025-07-11

作者:曹芳敏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华西医院)911次浏览[发表证书]

对于众多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注射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关键日常操作。然而,看似简单的注射动作背后,却蕴含着严谨的科学规范和操作细节。一个不经意的疏忽,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稳、皮下脂肪增生或感染风险增加。掌握规范操作与轮换部位管理,对每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都至关重要。

1.规范操作:从准备到完成的精准流程

胰岛素注射的规范操作始于充分的准备工作。注射前,患者务必洗净双手,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检查胰岛素瓶或笔芯是否在有效期内,观察药液是否清澈均匀(对于混悬型胰岛素,需充分摇匀至呈均匀雾状)。若使用胰岛素笔,应安装新针头,排气直至针尖出现胰岛素液滴。

注射部位的选择同样关键。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包括腹部(脐周除外)、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这些部位皮下脂肪组织较丰富,有利于胰岛素稳定吸收。注射时需捏起皮肤,以45度或90度角快速进针。对于体型偏瘦的儿童和成人,建议捏皮注射并使用较短针头(4~5毫米),以避免肌肉注射。

推注药液时应当缓慢匀速,注射后需停留至少10秒(建议10~15秒),确保全部药液注入皮下组织。迅速拔出针头后,不可按摩注射部位,以免加速胰岛素吸收导致低血糖风险。最后,立即卸下并妥善处理针头,不可重复使用。

2.轮换部位管理:避免并发症的关键策略

许多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会遇到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的问题,这往往源于注射部位未能科学轮换。皮下脂肪增生不仅影响外观,更会导致胰岛素吸收不稳定,血糖波动加剧。

科学的轮换策略包括“大轮换”和“小轮换”两个层面。“大轮换”指在不同注射区域(如腹部、大腿、上臂和臀部)之间轮换;而“小轮换”则指在同一区域内每次注射点间隔至少1厘米(约相当于成人一指宽),避免重复损伤同一部位。

临床推荐采用系统化的轮换方法,如将腹部划分为四个象限,每周使用一个象限,并在该象限内按顺时针方向每天更换注射点。也可借助专用注射部位轮换卡或手机应用程序来跟踪记录注射位置。研

究表明,严格执行部位轮换的患者,其HbA1c水平明显低于未严格执行者,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3.常见误区与风险防范

胰岛素注射实践中存在一些常见误区需要避免。重复使用针头是极为普遍但危险的做法,会导致针头钝化增加疼痛、药液污染和注射剂量不准。针头留置在胰岛素笔上会使空气进入笔芯,影响剂量准确性。

另一个常见错误是注射部位消毒不当。除非卫生条件特别差,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酒精消毒;如使用酒精,必须待完全干透后再注射,否则会引起皮肤刺激和疼痛。注射后出血或渗液也常见,轻微压力按压即可解决,无需过度担心。

胰岛素储存也是规范操作的重要环节。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冷藏于2~8℃环境中,避免冷冻;已开封的瓶装或笔芯胰岛素可在室温(通常低于30)下保存4~6周,避免日晒和高温环境。

4.特殊人群的注射考量

对于儿童、老年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胰岛素注射需要特别关注。儿童患者宜选

用短小针头,注射时需妥善固定并分散注意力减轻恐惧。老年患者可能视力和灵活性下降,可选用剂量调节声音清晰的胰岛素笔和大数字显示装置。孕妇随着孕周增加,腹部注射需调整至脂肪较丰富的侧腹部。

肥胖患者因皮下脂肪层较厚,一般可直接垂直注射而不需捏皮;消瘦患者则必须捏起皮肤注射以避免肌肉注射。旅行患者需特别注意胰岛素储存条件,乘坐飞机时应随身携带胰岛素而非托运。

5.结语

胰岛素注射技术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需要知识、技能和纪律的医疗行为。规范的操作和科学的部位轮换不仅是确保胰岛素准确起效的前提,也是预防并发症、维持长期治疗安全性的基础。每位患者及其照护者都应接受充分培训并定期重温这些重要原则,与医疗团队保持沟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策略,从而实现最佳的血糖管理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细节决定成败。掌握胰岛素注射的每一个精细环节,便是向着健康迈出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