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是医院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HAI)的高风险科室之一,由于涉及分娩、手术(如剖宫产)、侵入性操作(如导尿、阴道检查)及产后恢复等环节,产妇和新生儿均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感染不仅影响患者康复,还可能增加医疗成本,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科学、系统的感染防控策略在妇产科护理中至关重要。
1.妇产科感染的常见类型及来源
妇产科感染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产褥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新生儿感染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内源性感染。由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如阴道和肠道的正常菌群(如大肠杆菌、B族链球菌)在免疫力下降或黏膜屏障受损时引发感染。此外,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增加感染风险。(2)外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医疗操作不规范导致,如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手卫生不合格等。环境感染:产房、手术室或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污染(如床单、医疗设备)。交叉感染:其他患者或医护人员的病原体传播,如呼吸道病毒、耐药菌等。(3)高危因素。剖宫产手术(尤其是急诊剖宫产),其感染风险显著高于阴道分娩。产程延长、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增加绒毛膜羊膜炎风险。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等基础疾病,使患者免疫力降低。侵入性操作(如会阴侧切、导尿)破坏自然屏障,增加病原体侵入机会。
2.妇产科感染防控的核心策略
(1)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是感染防控的基础,适用于所有患者,包括:手卫生:严格执行“两前三后”原则(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体液后)。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或肥皂流水洗手。个人防护装备(PPE):在接触血液、体液或黏膜时,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及隔离衣。安全注射与锐器管理: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避免针头重复使用。锐器立即丢弃于防刺容器中。环境清洁与消毒:每日定时消毒产房、手术室及病房物体表面(如床栏、门把手)。使用含氯消毒剂或紫外线空气消毒。(2)针对特殊操作的 感染防控。剖宫产手术:术前准备:皮肤消毒(如碘伏或氯己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通常在切皮前30~60分钟给药)。术中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手术室人员流动。使用抗菌缝线降低切口感染风险。术后护理:监测切口愈合情况,早期发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阴道分娩与会阴护理:减少不必要的会阴侧切。使用无菌技术进行会阴缝合。指导产妇保持会阴清洁(如温水冲洗、勤换卫生巾)。导尿管理:严格无菌导尿,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尽早拔管,减少尿路感染风险。(3)新生儿感染防控。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如败血症、肺炎),防控措施包括:母婴同室管理:避免过多探视,减少交叉感染。脐带护理:使用酒精或碘伏消毒,保持干燥。母乳喂养:初乳含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新生儿抵抗力。
3.护理管理与培训
(1)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统计妇产科感染率,并进行趋势分析。对感染病例进行根因分析,改进流程,如优化抗生素使用方案。(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定期开展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如手卫生、无菌技术),并进行考核。模拟演练应急情况(如职业暴露处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指导产妇正确护理切口、会阴及新生儿,并提供图文资料辅助学习。强调洗手、避免探视过多人员的重要性,减少外部病原体引入。
4.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感染防控措施不断完善,但仍面临以下挑战: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部分基层医院资源有限,难以全面落实高标准防控。未来可通过以下方式优化:推广快速病原体检测技术,精准使用抗生素。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如物联网手卫生监测设备)。
5.结论
妇产科感染的防控需要多层面协作,包括严格的无菌操作、标准预防、针对性干预及持续的护理管理。通过科学策略和规范执行,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母婴安全。医护人员应不断提升感染防控意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医疗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