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胃肠镜 EMR 冷切术后,随访复查不容忽视!

2025-07-11

作者:何汶艺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第二人民医院 967次浏览[发表证书]

胃肠镜下的EMR冷切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肠道息肉、早期癌前病变的常用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很多患者认为“切干净就万事大吉”,忽视了术后随访复查,这可能埋下复发甚至癌变的隐患。了解术后随访的重要性和规范流程,才能真正降低疾病风险。

1.为什么EMR冷切术后必须随访?

EMR冷切术通过内镜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虽能清除可见病灶,但胃肠道黏膜的修复和潜在风险并未随手术结束而消失:残留风险:病变边缘若有微小残留(尤其扁平或广基病变),肉眼难以识别,术后可能逐渐长大;复发特性:胃肠道息肉(如腺瘤性息肉)本身具有复发倾向,术后1~3年复发率可达10%~30%,且复发息肉的癌变风险更高;新发病变:患者胃肠道黏膜可能存在“易病变体质”,其他部位可能长出新的息肉或病变,尤其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患者更易出现。临床数据显示,规范随访可使术后复发的检出率提升40%,错过复查可能导致小病变进展为晚期癌,错失微创治疗机会,甚至需要开腹手术。

2.不同病变类型,随访时间大不同

随访方案需根据术前病变性质、大小、切除完整性制定,并非“一刀切”:

1)普通息肉(非腺瘤性)。病变特点: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变风险极低;随访建议:术后1年首次复查胃肠镜,若未见异常,可延长至3~5年复查一次。(2)腺瘤性息肉(癌前病变)。病变特点: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尤其直径>2cm、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复发和癌变风险高;随访建议:术后3~6个月首次复查,若正常,1年后再查,连续2次无异常可改为每3年一次。(3)早期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病变特点:已出现细胞异型性,若切除边缘不完整,需警惕残留;随访建议:术后1~3个月内首次复查,重点观察切除部位是否有残留,之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持续2年无异常再延长间隔。

3.随访复查查什么?这些项目不能少

1)核心项目:胃肠镜复查。这是随访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黏膜愈合情况、有无残留或新发病变。复查时需告知医生手术部位,必要时做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更清晰识别微小病变,尤其是术后瘢痕附近的隐匿性病灶。(2)辅助检查:根据基础病选择。幽门螺杆菌检测:若术前有感染,术后需复查呼气试验,根除细菌可降低胃癌风险;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对监测早期癌复发有辅助意义;病理活检:若复查发现新息肉或可疑病变,需取组织做病理,明确性质,避免漏诊。

4.术后护理与随访配合:这些细节要做好

1)术后恢复阶段(1~2周)。饮食:从流质(米汤、藕粉)逐步过渡到软食,避免辛辣、坚硬食物,防止创面出血;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提重物),减少腹压增加导致的创面损伤。症状观察:若出现持续腹痛、黑便、呕血,可能是创面出血或穿孔,需立即就医。(2)长期生活管理。饮食调整:减少腌制、油炸食物,增加新鲜蔬果和膳食纤维,戒烟限酒;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控制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规律用药,避免血管病变影响黏膜修复;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者,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时间,降低出血风险。记录症状:若出现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时告知医生,可能需要提前复查。(3)复查注意事项。严格按医生建议时间复查,不要因“没症状”拖延;复查前做好肠道准备(如服用泻药),肠道清洁度越高,病变检出率越准确;携带既往手术报告和病理结果,方便医生对比评估,避免重复检查。

5.结语:随访是“收尾”,更是“保障”

EMR冷切术的成功不仅在于“切除病变”,更在于术后长期管理。随访复查不是多余的负担,而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遵循医生制定的随访计划,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才能真正将胃肠道疾病的风险降到最低。记住:一次成功的手术+规范的随访,才是对抗胃肠道病变的“完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