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是人类对抗疾病的重要工具,但不同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儿童、孕妇及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在用药时需格外谨慎。错误的用药方式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疗效降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孕妇及老年人的用药原则、常见误区及科学建议,帮助读者掌握安全用药知识。
1.儿童用药:剂量精准,避免滥用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功能尚未成熟,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因此用药需特别注意剂量和剂型的选择。
(1)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剂量:儿童的药物剂量通常需根据体重或年龄调整,而非直接使用成人剂量。例如,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儿童剂量为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每日不超过4次。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婴幼儿宜选用滴剂、口服液或颗粒剂,避免片剂或胶囊,以防误吸。避免超说明书用药:某些成人常用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引发儿童瑞氏综合征(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肝脑疾病),因此需严格遵医嘱。
(2)儿童常见用药误区。滥用抗生素:普通感冒多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随意使用退烧药:发热是免疫反应,38.5℃以下可物理降温,无需立即用药。多种药物混用:复方感冒药可能含相同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叠加使用易导致过量中毒。(3)科学建议。优先选择儿童专用药物,避免随意分割成人药片。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如出现皮疹、呕吐、嗜睡等异常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2.孕妇用药:权衡利弊,避免致畸风险
孕妇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许多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尤其是在妊娠早期(前3个月),此时胎儿器官形成,对药物极为敏感。
(1)孕妇用药安全等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妊娠期药物分为A、B、C、D、X五类:A类(最安全):如叶酸、维生素B6。B类(相对安全):如青霉素类抗生素。C类(需谨慎):如某些抗抑郁药,需评估风险收益比。D/X类(高风险):如四环素(致畸)、异维A酸(致畸,妊娠禁用)。(2)孕妇常见用药误区。完全拒绝用药: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若不控制,反而危害母婴健康。轻信“天然药物无害”:部分中药(如红花、麝香)可能引发流产。自行调整剂量:如补铁过量可能导致中毒。(3)科学建议。妊娠期用药必须咨询医生,避免自行购药。记录用药史,包括非处方药、保健品等。优先选择局部用药(如外用药膏)而非口服,以减少全身吸收。
3.老年人用药:减少种类,防范相互作用
老年人常患多种慢性病,需长期服药,但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减慢,易发生蓄积中毒或药物相互作用。
(1)老年人用药特点。肝肾功能减退:如地高辛(强心药)需调整剂量,避免中毒。药物敏感性增加:如安眠药(苯二氮䓬类)易导致跌倒、认知障碍。多重用药风险:同时服用≥5种药物时,不良反应概率显著增加。(2)老年人常见用药问题。重复用药:如不同医生开具的降压药含相同成分。擅自停药:如高血压患者随意停用降压药可能诱发卒中。忽视非药物疗法:如轻度失眠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而非依赖安眠药。(3)科学建议。简化用药方案:在医生指导下减少非必需药物。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尤其长期服用他汀类、降糖药等。使用分药盒:避免漏服或重复服药。
4.通用安全用药建议
(1)阅读药品说明书:关注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2)不随意分享药物:如抗生素、处方药需个体化使用。(3)正确储存药物:避光、防潮,儿童不易触及。(4)定期清理家庭药箱:丢弃过期或变质药品。
5.结语
儿童、孕妇及老年人的用药安全关乎生命健康,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科学选择药物。家长、孕产妇及老年患者应提高用药意识,避免误区,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只有正确用药,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疗效,减少风险,守护特殊人群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