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近些年我国的建筑业向着绿色化与智能化的转型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作为新型建造方式,正日益受到建筑行业从业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基于此,本文对核心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引言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施工方式,凭借工厂预制构件现场组装的模式,展现出显著的优势,正逐渐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方向。以住宅建设为例,装配式建筑能够实现构件的标准化生产,大幅提高施工速度的同时减少施工现场的噪音和粉尘污染。然而,尽管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前景广阔,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深入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装配式建筑结构概念
装配式建筑结构从结构部件至装饰构件,都需要在专业的工厂内进行预制。这一流程不仅保证了各部件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而且大大简化了施工的复杂性。在施工现场上,只需要使用高效率的吊装设备,即可准确地将预制件进行定位和装配,对建筑物的主要结构进行快速搭建。该建筑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同时进行水电安装等工序,从而大大缩短项目的工期,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采用标准化的模板来实现平板建筑,既能确保建筑物的稳定、耐久,又能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保证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又具有经济性。同时,通过精准的计算与优化,进一步简化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减少了传统建筑过程中存在的材料浪费情况,顺应了目前的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节能与环境效益。同时,装配式建筑施工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施工人员要有较强的预制件装配技巧,并在施工现场进行协调与管理。
2核心施工技术研究
2.1预制构件吊装施工
预制构件的吊装施工中,需考虑每一构件的尺寸、重量等,确定最佳的吊装方式。比如,对比不同类型吊车、塔吊、桅杆吊等的功能和操作难度,选出符合要求的专用设备。同时,吊装设备进场和操作之前,相关人员还需按要求完成设备的检查与维护,保持设备的最佳状态,防止设备故障导致吊装事故。每一构件的吊装之前,相关人员需根据构件形状、重量等,确定吊点的数量,以及每一吊点的位置,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安装吊装梁,保障吊装过程中构件受力均匀。开始吊装后,专业人员需严格管控操作过程,督促岗位人员按要求吊装。如吊装过程中出现构件变形或受力不均等情况,应该暂停吊装,待调整后恢复吊装。吊装作业结束后,再次检查预制构件的整体情况,进行整形、修正。验收合格后继续拼装。
2.2连接节点施工技术
现浇段施工控制是保障装配式建筑与现浇结构协同受力的关键环节。后浇带钢筋锚固长度计算严格依据JGJ1-2014规范,综合考虑抗震等级、混凝土强度及钢筋类型,例如在二级抗震、C40混凝土条件下,HRB400级带肋钢筋锚固长度修正后需达38d(d为钢筋直径),并通过钢筋位置探测仪抽检锚固区钢筋间距与保护层厚度,偏差控制在±5mm以内。微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采用钙镁复合型膨胀剂,控制水胶比≤0.42,掺量经试验优化至8%-9%,经标准养护28天后实测限制膨胀率≥2.5×10-4,有效补偿后浇带0.3-0.6mm收缩变形。施工中结合智能温控系统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配合分段跳仓浇筑工艺减少温度应力,使现浇段与预制构件接缝处微裂缝宽度控制在0.05mm以内,显著提升结构整体性与耐久性,满足装配式建筑长期使用要求。
2.3现浇段施工控制
现浇段施工控制是保障装配式建筑结构整体性的重要环节。后浇带钢筋锚固长度计算严格遵循JGJ1-2014规范要求,针对不同抗震等级、混凝土强度及钢筋直径进行复合计算,例如在二级抗震、C35混凝土条件下,HRB400级钢筋锚固长度修正后需满足41d(d为钢筋直径),并通过钢筋扫描仪抽检锚固位置准确性,确保锚固长度偏差≤5mm。微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采用硫铝酸盐类膨胀剂,控制掺量8%-10%,经标准养护28天后实测限制膨胀率≥2.5×10-4,有效补偿后浇带0.3-0.5mm的收缩变形。施工中同步采用应变计监测膨胀效能,配合分段跳仓浇筑工艺减少温度应力积累,使现浇段与预制构件接缝处裂缝宽度控制在0.1mm以内,显著提升结构耐久性与防水性能。
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凭借其在提高施工效率以及保证工程质量,促进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无疑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其在基础主体结构以及围护结构,装修工程等各环节的应用实践充分证明了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可行性与巨大潜力,但不可忽视的是该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确实面临着技术管理以及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全面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势,推动其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助力建筑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华安.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5,(04):208-210.
[2]李林峰.建筑工程施工中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散装水泥,2025,(02):115-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