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古方新用:湿疹的中医辨证施治全攻略

作者:高丹

崇州崇仁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4:44:27761次浏览[发表证书]

湿疹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中医认为其病机核心在于风、湿、热邪侵袭,或久病入络化燥,致气血失和、肌肤失养,常见病因包括脾虚湿盛、血热风燥、肝郁化火等,临床多见皮肤瘙痒、丘疹、糜烂、渗液及反复发作,中医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根据证型不同,选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等法,并辅以外治如湿敷、药浴,以调和气血、恢复肌肤功能。此法注重整体调理,兼顾局部病变,既可缓解症状,又能减少复发。

1.祛风除湿

在中医里,“风”和“湿”是导致湿疹的重要外邪,所谓“风”,形容病情变化快、瘙痒明显;“湿”则表现为皮肤渗液、糜烂、反复难愈,祛风除湿就是通过中药或外治方法,把这些导致皮肤发炎的有害因素驱散出去,让皮肤恢复正常代谢,中医常选用荆芥、防风、白鲜皮、苦参等药材,这些药有帮助缓解瘙痒、消退红肿、减少渗出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配合祛风除湿的饮食也很重要,比如少吃辛辣海鲜,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皮肤清洁干爽,祛风除湿不仅是缓解症状,还能从体内改善环境,减少湿疹的复发机会,通过内服中药调理脏腑、外用湿敷药液处理皮肤,中里外结合,既能舒缓当下的不适,又能逐渐增强皮肤的抵抗力,让湿疹不容易“卷土重来”。

2.清热解毒

在中医看来,湿疹常与体内的“热”和“毒”有关,这里的“热”多指体内积聚的炎症反应,“毒”则是引起皮肤红肿、渗液、瘙痒甚至化脓的有害物质,清热解毒,就是用中药的方法,把体内多余的热排出去,让皮肤的炎症逐渐消退,常用的药材有金银花、蒲公英、黄连、黄柏等,它们就像天然的“清道夫”,帮助降火、消炎、抑菌。

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清淡饮食来配合,比如多喝绿豆汤,多吃冬瓜、苦瓜等具有清热功效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高糖食品,避免加重体内的热毒,此外还要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因焦虑让内火加重,清热解毒不仅能改善皮肤的红肿瘙痒,还能帮助身体恢复平衡,从根源减少湿疹反复,配合外用药液清洗患处,可加快修复皮肤屏障,让湿疹恢复更快、复发更少。

3.养血润燥

在中医里,湿疹有时是由于长期反复发作,耗伤了体内的“血”,导致皮肤失去滋养而变得干燥、粗糙、脱屑,甚至瘙痒加重,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湿疹的患者,养血润燥就是通过补充和调养体内的血液,让皮肤重新得到滋润,从而减轻干痒,中医常用当归、白芍、熟地黄、麦冬等药材,这些药不仅能补养血液,还能改善皮肤的干燥状态。

在饮食方面,人们可以适量多吃芝麻、核桃、黑豆、红枣等富含养血成分的食物,同时注意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在生活习惯上,要避免过度清洁,以免皮肤水分流失;保持室内适度湿润也有助于减轻皮肤干裂,养血润燥不仅是改善皮肤表面的干燥,更是从体内源头为皮肤“输送营养”,帮助恢复弹性,长期调养可以让皮肤屏障更稳定,湿疹发作的频率也会明显降低。

4.健脾化湿

中医认为,“脾”是运化水湿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虚,就容易让体内的湿气堆积,久而久之湿气郁滞于皮肤,就可能引发或加重湿疹,健脾化湿就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让身体能够正常代谢,从根本上减少湿疹的发生,常用的中药有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它们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同时帮助利湿消肿。

在饮食方面,人们可以适量多吃薏米粥、冬瓜汤等清淡利湿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过甜的食品,以免增加脾胃负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脾虚的人往往怕疲劳,活动不足也会加重湿气,健脾化湿不仅有助于减轻皮肤的红肿、渗液,还能改善手脚冰凉、食欲差、身体困重等伴随症状,通过内外兼顾的调理,可以让身体环境更清爽稳定。

湿疹虽然常常反复,但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从整体入手,找到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无论是祛风除湿、清热解毒,还是养血润燥、健脾化湿,都是根据不同体质制定的针对性方案,相比单纯依赖外用药物,中医更注重调整体内环境,改善脏腑功能,从而减少湿疹的根源性诱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配合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进一步提升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