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慢性胃炎:中医说的“胃不和”,怎么调才舒服?

作者:路泽国

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4:18:46632次浏览[发表证书]

很多人在用餐后容易出现胃胀的问题,同时伴随着隐隐作痛的感觉,而且还会出现反酸嗳气的问题。对于这种现象,在中医领域会讲求定义为是“胃不和”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表现。

而且,造成“胃不和”并非是单纯的胃部问题,这同样也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信号。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胃主受纳腐熟,而脾主运化升清,一旦两者配合失序,就像运转失灵的机器,我们的消化吸收就会因此出现问题。所以,想要处理好“胃不和”的问题,就要从根源入手,让脾胃重新找回平衡。

1.做好基础调理,实现护胃和胃

1)饮食调理

想要更为快速地解决“胃不和”的问题,调整好饮食是极为关键的,为此,我们要定时定量地进食,这样有助于让胃形成规律的工作节奏,而且每一餐我们只需要达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否则会让胃部的工作负担过大,这不利于胃部功能的恢复。除了要控制食量外,在饮食的选择上也要进行考究,日常应该多吃小米粥、蒸山药、南瓜等易消化的食物,它们都能减轻胃的消化压力,让“胃不和”的问题得到缓解。同时要避开生冷、辛辣、油腻之物,以免刺激到胃黏膜。

2)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为脾胃保驾护航。所以,想要消除“胃不和”的困扰,就要注重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在作息时间上,一定要做到早睡早起不熬夜,因为熬夜会耗伤人的气血,进而影响到脾胃修复。除了要调整作息时间外,我们也要保持好的饭后习惯,在吃完饭后不要立即躺卧,而是可以选择慢走十分钟,这样可以促进胃部的蠕动。而且,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胃部喜温恶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保暖,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胃部的健康。

3)情绪管理

很多“胃不和”的患者,实际上都是由于其情绪波动较大所导致的,而且,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还会影响到脾胃功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调理好自己的身体,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情绪的控制,这是一种较为基础的调理办法,只有情绪稳定了,肝气顺畅了,胃才能舒展,进而让脾胃在平和的状态下正常工作。

2.中医针对干预,促进护胃和胃

1)中药调理

在中医领域调理“胃不和”问题的时候讲究辨证施治。也就是说在治疗前需要先确定患者的病因和体质,然后再针对性地用药。比如,如果是胃寒隐痛且喜欢热敷的人,其多数是寒邪客胃的体质,在治疗的时候可用良附丸温胃散寒。而如果是对于胃胀明显,且伴随着反酸情况的患者,“胃不和”则多数是因为饮食积滞所导致的,在治疗的时候考虑使用保和丸能帮着消食化积。而如果是胀痛连及胁肋,而且胃部的不适感在生气后明显加重的患者,则属肝气犯胃。面对这种患者,则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来疏肝和胃。这样,不同病因的患者都能够得到很好地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需由中医师辨证开方,患者不能随意抓药煎药。

2)外治调理

在中医领域经常会提到外治调理的方法,这样的治疗方式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且可以实现对于脾胃的调和。而在此期间,针灸便是一种常见的外治方法,此种治疗方式能够利用针直接作用于我们的中脘穴或者是足三里穴,对这些的穴道进行良性刺激则能够更好地应对“胃不和”的问题。之所以选择中脘穴,是因为刺激它能增强胃功能,对于强化我们的胃部功能十分有效。而足三里则被称为“长寿穴”,按揉或针灸可达到健脾和胃的效果。而如果是脾胃虚寒的患者,实际上更加适合艾灸治疗。在外治的时候可以用艾条来温熏中脘、足三里,每次十五分钟,能达到补充胃阳的效果。这些外治法操作简便,还能配合日常调理增强治疗的效果。

由此可见,想要切实调理好“胃不和”的问题,则需要患者给予足够的耐心,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饮食习惯,且要配合做好作息时间的调整,还要让自 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够更好 地提升身体素质,更好地面对“胃不和”的问题。在此期间,我们也要积极应用中 医的思想来调节脾胃功能,遵循医生的嘱托服用适合自己的中药,必要的情况下还 要配合进行一些外治方法,这样才能够让 自己的身体尽快恢复到健康的状态,让脾胃功能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