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儿童意外受伤后紧急护理这样做

作者:秦燕羽 姚晓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儿科护理学 发布时间:2025-06-13 14:13:28553次浏览[发表证书]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跑跳攀爬间难免发生磕碰、摔倒、烫伤等意外。家长掌握科学的紧急护理方法,能在第一时间减少孩子痛苦、降低伤害风险,甚至避免二次损伤。以下结合儿童常见意外类型,详解具体应对步骤与误区规避。

1.外伤出血:先止血,再处理伤口

儿童玩耍时被玩具划伤、摔倒蹭破皮肤,或被尖锐物品戳伤,是最常见的意外。首先要判断出血类型:浅表划伤出血少、伤口浅,动脉出血(如手指、额头)则血流快、颜色鲜红,静脉出血颜色暗红、流速较缓。

紧急处理分三步:第一步“按压止血”,用干净的纱布、医用棉片或干净的纯棉毛巾按压伤口,力度以能止住血为宜,持续按压5~10分钟,期间不要频繁移开查看,避免中断凝血过程;若伤口在四肢,可将受伤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辅助减少出血。第二步“清洁伤口”,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泥沙、灰尘等污物,若没有生理盐水,凉白开也可替代,切忌用酒精直接涂抹伤口内部,会刺激黏膜引发剧痛,可选择碘伏(刺激性小,适合儿童)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第三步“保护伤口”,用无菌纱布或透气性好的创可贴覆盖,小而浅的伤口可暴露保持干燥,但关节处伤口建议用纱布包扎,避免活动时裂开。

需警惕的误区:不要在伤口上撒面粉、烟灰“止血”,这些物品含大量细菌,易引发感染;伤口较深(如被钉子戳穿、伤口能看到脂肪层)、出血不止(按压15分钟仍流血),或伤口在面部、眼睛附近,需立即就医,避免留疤或损伤重要器官。

2.烧烫伤:“冲、脱、泡、盖、送”五步法记牢

儿童接触热水、热汤、暖气片,或误碰打火机、蚊香,都可能引发烧烫伤。家长常犯的错误是“涂牙膏、抹酱油”,这些做法会阻碍热量散发,还可能刺激伤口、引发感染,正确做法要牢记“冲、脱、泡、盖、送”五步法。

“冲”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烧烫伤后立即用流动的凉水冲洗伤口,持续15~20分钟,水温以15~25℃为宜,既能快速降温、减轻疼痛,又能减少余热对皮肤的进一步损伤。若烫伤部位在衣服内,需先冲洗衣服表面,再小心脱掉衣物——若衣物与皮肤粘连,不要强行撕扯,可剪去周围衣物,保留粘连部分,避免撕裂皮肤。

“泡”适合小面积烫伤(如手部、脚部):冲洗后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凉水中15分钟,进一步缓解疼痛,但大面积烫伤(超过身体10%)或特殊部位(面部、会阴部)不建议浸泡,以免体温过低或感染。

“盖”是保护伤口: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纯棉布轻轻覆盖伤口,避免摩擦,不要用带毛、带绒的布料,防止纤维粘在伤口上。

“送”针对中重度烫伤:若烫伤面积大(如躯干、四肢大片红肿)、出现水泡(直径超过1厘米)、伤口脱皮或呈焦黑色,或烫伤部位在眼睛、口腔、关节处,需立即就医,就医途中不要挑破水泡,避免感染。

3.异物卡喉:“海姆立克法”是救命关键

儿童吃坚果、糖果、果冻时,或玩耍时将小玩具、硬币放入口中,易发生异物卡喉,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窒息。家长需掌握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针对1岁以下婴儿:采用“拍背压胸法”。将婴儿脸朝下,放在手臂上,手臂贴着婴儿前胸,手托住婴儿下颌,让婴儿头部低于躯干;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5次,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过来,脸朝上,手指并拢放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5次,重复拍背、按压,直到异物排出;若婴儿失去意识,立即拨打120,同时进行心肺复苏。

针对1岁以上儿童:采用“腹部冲击法”。让孩子站立,家长从背后抱住孩子,双手臂环绕其腰部,让孩子弯腰,头向前倾;一手握拳,将拇指顶住孩子腹部正中

线,肚脐与剑突连线之间;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用力向后上方挤压孩子腹部,约每秒1次,直到异物排出。若孩子已倒地失去意识,可让孩子平躺,家长跨坐在孩子大腿两侧,双手掌根放在孩子腹部正中线,快速向下按压,同时呼叫急救。

4.结论

儿童意外受伤虽难完全避免,但家长掌握科学的紧急护理方法,能在关键时刻为孩子筑起“安全防线”。同时,日常也要做好预防:将尖锐物品、药品、热水壶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清理地面杂物避免绊倒,教育孩子不要将小物品放入口中。多一份细心,多一份准备,才能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