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中医话失眠:拨开迷雾见真相,安眠良方送健康

作者:罗光洪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4:12:45557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已成为困扰无数人的健康难题。辗转反侧的夜晚、昏沉疲惫的白天,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当我们求助于安眠药时,不妨将目光投向古老而智慧的中医,探寻它对于失眠的独特见解与解决方案。

中医眼中,失眠并非简单的“睡不着”,而是全身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古人称之为“不寐”。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这些脏腑的协同运作,维持着人体阴阳平衡与神志安宁。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引发失眠。例如,长期焦虑、压力过大,会使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导致难以入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也会出现多梦易醒的情况;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同样 会造成失眠。

不同于现代医学单纯调节神经递质的治疗思路,中医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精准判断失眠的根源,再进行个性化的辨证论治。针对肝郁化火型失眠,常用疏肝泻火、镇心安神之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活血,生地滋阴清热,诸药合用,使肝火得清,肝气条达,心神自安;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多采用归脾汤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从根本上改善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的状况;肾阴亏虚、心肾不交者,则以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滋阴降火、交通心肾,让水火既济,阴阳调和,从而恢复正常睡眠。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还拥有丰富多样的外治疗法,为失眠患者带来更多选择。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达到安神助眠的效果。如针刺神门穴,作为心经原穴,能养心安神;三阴交穴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健脾益血、调补肝肾;百会穴位于巅顶,能提升阳气、醒脑开窍,这些穴位相互配合,常能取得良好疗效。艾灸则借助艾草的温热之力,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像艾灸涌泉穴,可引火归元,使上亢的心火下潜,有助于改善失眠。耳穴压豆也是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将王不留行籽贴于神门、心、肝、肾等耳穴,通过按压刺激,调节脏腑功能,操作简便且无副作用,适合居家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中医还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来预防与改善失眠。规律作息至关重要,应顺应自然昼夜节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睡前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减少蓝光刺激,可通过阅读、听舒缓音乐放松身心。

饮食方面,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安神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富含色氨酸,能促进血清素合成,帮助放松神经;莲子养心安神,百合润肺清心,二者搭配煮粥,是不错的助眠食疗方。此外,适度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在临近睡前剧烈运动,可选择在白天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

中医治疗失眠,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通过辨证论治的中药调理、丰富的外治疗法,以及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多维度协同作用,从根源上解决失眠问题,帮助我们找回香甜的睡眠,重获健康活力。当失眠来袭时,不妨试试中医的智慧,或许它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安宁梦乡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