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当意外骨折,骨科急诊护理来“救场”

作者:邹保林

唐山市第二医院发布时间:2024-06-14 09:27:21988次浏览[发表证书]

日常生活中,意外总是不期而至——雨天滑倒时手腕撑地、运动时脚踝扭伤、车祸中肢体被撞击,这些瞬间都可能伴随着骨骼断裂的剧痛。此时,骨科急诊护理就像一道“急救防线”,从现场初步处理到医院专业救治,每一步都影响着骨折的愈合和未来的功能恢复。了解骨科急诊护理的关键环节,能在意外发生时更从容地应对。

 

一、现场第一时间:做好“保护者”而非“治疗者”

 

骨折发生后的前30分钟被称为“黄金急救期”,此时的核心任务是避免二次损伤,而非急于“复位”或“止痛”。骨科急诊护理的第一步,其实始于现场:

发现有人骨折,首先要判断伤情。若伤者出现伤口出血,需立即用干净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出血量大时可在伤口近心端用止血带结扎(注意记录时间,每30分钟放松1分钟),但切忌在伤口处涂抹酒精、红药水等刺激性药物,以免影响后续清创。

   若骨折部位出现畸形,比如手臂弯曲成不自然角度、腿部缩短,此时绝对不能尝试“掰正”。强行复位可能导致骨折端刺破血管、神经,尤其是脊柱骨折,随意搬动可能造成脊髓损伤,引发终身瘫痪。正确的做法是保持骨折部位固定不动,等待专业人员处理。

   现场如果没有专业夹板固定材料,可就地取材:木板、硬纸板、树枝等,都能作为临时固定物。固定时需覆盖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如小腿骨折需固定脚踝和膝盖),用绷带或布条缠绕时松紧适度——能塞进一根手指为宜,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

 

二、医院急诊室:从评估到处置的“流水线”

 

到达医院后,骨科急诊护理会启动一套标准化流程,精准判断伤情并制定方案:

 

医生首先会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明确骨折类型——是闭合性骨折(皮肤未破损)还是开放性骨折(骨头外露),是稳定性骨折还是粉碎性骨折。这一步至关重要,直接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对于开放性骨折,急诊护理的重点是预防感染。护士会立即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异物和污物,再用碘伏消毒周围皮肤,覆盖无菌敷料。同时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为手术争取时间。而闭合性骨折若伴随严重肿胀,会先进行冷敷处理,减轻局部充血,避免肿胀加重影响后续复位。

 

疼痛管理也是急诊护理的重要环节。骨折的剧痛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引发休克。护士会根据疼痛评分(数字评分法0-10分)给予镇痛药物,轻度疼痛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中重度疼痛则需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但会密切监测呼吸和血压,防止药物副作用。

 

三、术后护理:细节决定恢复速度

 

若骨折需要手术(如钢板固定、髓内钉植入),术后护理的细节直接影响愈合质量:

 

伤口护理是重中之重。术后24-48小时内,护士会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渗血,若渗血较多需及时更换;同时监测伤口周围皮肤温度和肿胀程度,若出现红肿、发热,可能提示感染,需立即处理。

 

血液循环的观察同样关键。尤其是四肢骨折术后,护士会定时检查患者手指或脚趾的颜色、温度、感觉和活动情况。如果出现指(趾)端发白、发紫、麻木,或按压指甲后回血变慢(超过3秒),可能是固定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需立即松解。

 

早期功能锻炼是促进恢复的“加速器”。术后第一天,护士会指导患者进行未固定关节的活动,比如手臂骨折后活动手指,腿部骨折后活动脚踝,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随着伤口愈合,再逐渐增加锻炼强度,比如借助器械进行关节屈伸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在骨科急诊中,常见的认知误区可能耽误治疗:“骨折后要多补钙”其实不对,初期过量补钙易致血钙升高,需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助力修复;“伤筋动骨一百天需绝对卧床”是误区,长期卧床会引发肌肉萎缩、血栓等,医生允许时应尽早活动或按摩;“肿胀消退前不能手术”有误,严重骨折尤其是开放性骨折,经消肿处理后尽早手术能降低感染风险,避免错过最佳时机。

 

意外骨折带来的不仅是疼痛,更是对康复的担忧。从现场急救到医院护理,骨科急诊护理的每一步都围绕着“减少损伤、促进恢复”的目标。了解这些护理知识,既能在意外发生时正确应对,也能更好地配合治疗,让骨骼在科学护理下更快“归位”,重拾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