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一文读懂:医院如何给医疗设备做“预算规划”?

作者:李金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发布时间:2025-05-23 14:02:501056次浏览[发表证书]

我们去医院做检查时,总会接触到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从拍胸片的DR机,到做CT的断层扫描仪,再到手术室里的腹腔镜系统。这些设备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它们的采购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背后藏着一套严谨的“预算规划”逻辑。今天就来揭开医院设备预算的神秘面纱。

1.设备预算规划:不止是“花钱”,更是“算账”

医院的设备预算规划,简单说就是“提前算清楚买什么、花多少钱、钱从哪来、能带来什么价值”。它不是单一部门的事,而是临床科室、医学工程部、财务科、院领导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为什么要做预算?举个例子:某医院曾因盲目采购一台价值800万元的高端超声设备,结果因使用率不足(每天仅3~5例检查),每年维护费就要50万元,5年下来不仅没盈利,还亏损近千万元。可见,科学的预算规划是避免资源浪费、保障医疗质量的关键。

2.预算规划从“需求”开始:临床科室怎么提需求?

每年固定时间(通常是下半年),医院会启动下一年度的设备预算征集,临床科室是“需求发起方”。但提需求可不是写个申请那么简单,得有“硬数据”支撑。比如,心内科想新增一台心脏超声机,申请里必须写清楚:现有设备有几台?使用了多少年?每天排队检查的患者有多少?(证明“急需”)新增设备后,预计每天能多做多少例检查?能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多少?(证明“必要性”)希望买什么品牌、什么型号?理由是什么?

3.预算“把关”:哪些设备能通过审核?

收集到需求后,医院会组建“设备预算评审小组”,像“考官”一样对每一项申请打分,重点看三个维度:(1)临床价值:

是不是真的能帮到患者?评审专家会问:这台设备能解决什么临床问题?比如,引进3.0T核磁共振,比现有1.5T的成像更清晰,能更早发现微小肿瘤,这就是高临床价值;而如果只是把普通监护仪换成“带触摸屏”的同款设备,临床价值就很低,可能被否决。(2)经济账:买了之后“赚得回”成本吗?大型设备得算“性价比”。比如一台64CT,采购价约300万元,按每次检查收费300元、每天做20例计算,一年收入约219万元,扣除耗材、人工成本后,大概3~4年能收回成本,这样的设备容易通过审核。(3)技术前瞻性:会不会买了就落后?医疗技术更新快,预算得考虑“设备寿命”。比如某品牌的直线加速器,新款支持精准放疗,而旧款即将停产,维修配件都买不到,哪怕新款贵20%,评审小组也会倾向于选新款,避免“刚买就淘汰”。

4.预算“钱从哪来”:医院怎么凑钱买设备?

设备预算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1)医院自有资金:从年度营收中划出一部分,用于常规设备更新,比如更换老化的输液泵、心电图机等。(2)财政拨款: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专项补贴,通常用于公共卫生相关设备,比如社区医院的体检设备、疾控中心的检测仪器。(3)贷款或融资租赁:对于上千万元的大型设备(如PET-CT),医院可能通过贷款购买,再用设备产生的收入分期还款,但会严格控制负债规模,避免“还不起钱”。

5.预算不是“定死的”:中途能调整吗?

预算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比如,突发疫情时,医院会紧急追加呼吸机、核酸检测设备的预算,哪怕超出年初规划,也要保障;而如果某台设备采购后发现使用率远低于预期(比如全年只用了50次),下一年度该科室的设备预算就会被削减。

6.患者能从合理预算中得到什么好处?

科学的设备预算规划,最终受益的是患者:(1)检查更及时:设备充足了,做CT、核磁共振不用再排一周队,可能当天就能做上。(2)治疗更精准:先进设备能更早发现疾病,比如3.0T核磁共振能发现5毫米以下的肿瘤,比旧设备提前半年确诊。(3)费用更合理:避免重复采购浪费,医院运营成本降低,也能间接控制医疗费用上涨。

下次去医院做检查时,不妨想想:你用到的设备,可能经过了这么多道“精打细算”的流程,才最终来到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