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是防控动物传染病的核心手段,科学的免疫程序能为养殖场筑起生物安全屏障。从疫苗选择到接种操作,每个环节都影响免疫效果,畜牧兽医需精准掌握全流程要点。
一、疫苗的分类与特性
动物疫苗按病原性质可分为三类:
灭活疫苗:如口蹄疫灭活苗,安全性高但免疫期短(3-6个月),需多次接种,适合幼畜和孕畜。
活疫苗:如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效果强且持久(6-12个月),但可能引发轻微不良反应,孕畜慎用。
亚单位疫苗:如禽流感H5亚型疫苗,仅含病原抗原片段,副作用极小,适合规模化养殖场。
此外,联苗(如猪瘟-口蹄疫二联苗)可减少接种次数,单苗则针对性更强,需根据养殖品种和疫病流行情况选择。
二、科学免疫程序制定
免疫程序需结合动物年龄、母源抗体和地域疫情动态调整:
仔猪:21日龄首免猪瘟疫苗(避开母源抗体高峰期),35日龄接种口蹄疫疫苗,60日龄加强免疫猪瘟-圆环病毒二联苗。
雏鸡:1日龄滴鼻接种新城疫疫苗,7日龄注射禽流感疫苗,21日龄加强新城疫免疫,遵循"滴鼻-饮水-注射"的梯度接种方式。
牛羊:犊牛、羔羊出生45日龄首免口蹄疫疫苗,3月龄接种布鲁氏菌病疫苗,每年春秋两季集中补免。
母源抗体是制定程序的关键,如仔猪通过初乳获得的猪瘟抗体可持续2-3周,过早接种会被中和失效。
三、规范接种操作要点
注射部位:猪耳根后皮下注射,牛颈侧肌肉注射,鸡胸部肌肉或翅根皮下注射,避免打"飞针"导致疫苗外流。
剂量控制:严格按说明书执行,如仔猪口蹄疫疫苗每头2ml,过量易引发过敏,不足则免疫失败。
操作细节:活疫苗需用专用稀释液溶解,现配现用(2小时内用完);灭活疫苗使用前需摇匀,冷藏保存的疫苗应回温至25℃再接种。
记录追溯:详细记录接种时间、疫苗批号、动物反应,建立免疫档案,便于追溯和补免。
四、免疫失败的常见原因
疫苗因素:冷链断裂(活疫苗需-15℃冷冻保存)、过期或稀释不当,会导致效价降低。
动物因素: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或处于疾病潜伏期的动物,免疫应答能力弱,易出现免疫空白。
操作失误:消毒酒精未干就注射会杀灭活疫苗;注射部位过浅导致疫苗外流,需重新补打。
畜牧兽医需通过抗体检测(如ELISA法)评估免疫效果,抗体效价低于保护阈值时及时补免。
五、接种后不良反应处理
轻微反应:接种后1-2天内动物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通常无需处理,可自行恢复。
严重过敏:表现为呼吸急促、皮肤发绀,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牛5ml/头,猪1ml/头),配合静脉补液。
局部肿胀:用热毛巾热敷促进吸收,化脓时需切开排脓并涂抹抗生素软膏。
孕畜接种后若出现流产征兆,可注射黄体酮保胎,同时隔离观察。
六、不同场景的免疫策略
规模养殖场:实施"全进全出"免疫模式,批次间统一接种,每月抽样检测抗体水平。
散养户:春秋两季集中免疫,配合常年补免,确保应免尽免。
疫病流行期:对受威胁区动物紧急接种,如非洲猪瘟疫情中对假定健康猪群实施紧急免疫。
疫苗接种需与消毒、驱虫等措施结合,如接种前后3天避免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免影响活疫苗活性。
科学的疫苗接种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畜牧兽医需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免疫方案,精准把控每个技术细节,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为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