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儿童发热护理误区:物理降温真的比退烧药更安全吗?

作者:黄琼

道孚县八美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5-23 13:44:23956次浏览[发表证书]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家长最常遇到且容易焦虑的健康问题。在护理发热儿童时,许多家长倾向于选择物理降温,认为其“天然无副作用”,而退烧药则被视为“不得已才使用”的药物。然而,物理降温真的比退烧药更安全吗?

1.儿童发热的生理机制

发热并非疾病本身,而是机体对感染或炎症的正常防御反应。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炎性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上升。适度的发热(38.5℃以下)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抑制病原体繁殖。因此,发热本身并非完全有害,盲目降温可能干扰免疫反应。但高热(尤其是339)可能引起不适,甚至诱发热性惊厥,因此合理的退热措施至关重要。

2.物理降温的常见误区

(1)酒精擦浴:潜在风险大于收益。酒精擦浴曾是传统的物理降温方法,但由于其挥发快,能迅速带走体表热量,可能导致寒战,反而加重不适。更严重的是,婴幼儿皮肤薄,酒精可能经皮吸收,导致中毒。因此,国内外指南均不推荐酒精擦浴。(2)冰敷或冷水浴:可能引起寒战和血管收缩。冰敷或冷水浴会使皮肤血管剧烈收缩,减少散热,甚至导致体温反弹性升高。此外,寒战会增加产热,加重能量消耗,使患儿更加不适。(3)退热贴:效果有限,更多是心理安慰。退热贴的作用仅限于局部降温,对核心体温影响极小。部分儿童可能对退热贴的凝胶成分过敏,导致皮肤红肿、瘙痒。(4)过度包裹或“捂汗”:可能加重高热。许多家长误认为“捂汗”能退烧,但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差,过度包裹可能导致热量无法散出,甚至引发“捂热综合征”(高热、脱水、惊厥)

3.退烧药的科学使用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儿科指南推荐的安全退烧药是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月龄)和布洛芬(适用于>6月龄)(1)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作用机制: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调定点。优点:胃肠道刺激小,适用于大多数儿童。注意事项:过量可能引起肝损伤,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10~15mg/kg/)(2)布洛芬。作用机制:通过抗炎作用减少前列腺素生成。优点:退热效果较强,作用时间较长(6-8小时)。注意事项:可能刺激胃黏膜,脱水患儿慎用,剂量为5~10mg/kg/次。(3)退烧药的合理使用原则。不推荐交替使用:除非单药效果不佳且医生指导,否则避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交替使用,以免增加用药错误风险。不推荐预防性用药:无高热惊厥史的儿童,不应在体温未升高时提前服药。关注舒适度而非单纯降温:退烧的主要目标是缓解不适,而非追求体温完全正常。

4.物理降温的正确应用场景

物理降温并非完全无用,但在以下情况可作为辅助手段:(1)退烧药效果不佳:如服药后仍持续高热,可配合温水(32~34)擦浴。(2)药物禁忌:如患儿对退烧药过敏或严重肝功能异常时,可短期使用物理降温。(3)热性惊厥应急处理:在惊厥发作时,可松解衣物,避免误吸并就医。正确方法:使用温水(非冰水或酒精)擦拭大血管流经处(颈部、腋窝、腹股沟)。避免擦拭胸腹、脚心,以免弓起不适。停止擦拭若患儿出现寒战。

5.家长常见问题解答

(1)“物理降温更安全,能不用药就不用药”?退烧药在推荐剂量下安全性高,而物理降温若使用不当可能带来更大风险。应优先考虑药物退热。(2)“体温不到38.5℃就不能吃退烧药”?退烧药的使用应基于患儿舒适度,而非固定体温阈值。如儿童明显不适(头痛、烦躁、拒食)即使体温未达38.5℃也可用药。(3)“发热会烧坏脑子”?普通发热不会损伤大脑除非是超高热(>41)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热性惊厥多数良性,不会影响智力。

6.总结

及时就医指征:<3月龄发热>38;持续高热>72小时;精神萎靡、抽搐、皮疹、呼吸困难等。发热护理的核心是科学评估、合理干预,而非盲目依赖“天然方法”。

家长应摒弃误区,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优方案,确保儿童安全舒适地度过发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