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肠易激综合征:从中医肝脾论治到现代医学调控

作者: 赵婷婷

宜宾市高县中医医院发布时间:2025-05-23 09:36:07701次浏览[发表证书]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但缺乏器质性病变依据。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脑-肠轴失调、肠道菌群紊乱、内脏高敏感性等因素相关,而中医学则从“肝脾失调”角度阐释其病机,并提出疏肝健脾的治法。

1.中医视角:肝脾失调与IBS的病机演变

1)肝主疏泄与脾主运化的生理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负责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输布。肝脾协调,则消化功能正常。若情志不畅(如焦虑、抑郁),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2IBS的常见中医证型。根据临床表现,IBS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肝郁脾虚型:表现为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绪波动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脾虚湿盛型:大便溏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脾胃阳虚型: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 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肠道湿热型:大便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中医治疗策略。中医治疗IBS以“疏肝健脾”为核心,结合具体证型辨证施治:疏肝解郁:常用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用于五更泻)。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外治法也有一定疗效,如针刺足三里、天枢、太冲等穴位以调节胃肠功能。

2.现代医学视角:IBS的病理机制与调控

现代医学认为,IBS的发病涉及多系统异常,主要包括:

1)脑-肠轴失调。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调节通路。研究发现,IBS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这与5-羟色胺(5-H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等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2)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紊 乱可导致短链脂肪酸(SCFAs)代谢异常、肠黏膜屏障受损,进而引发低度炎症和内脏高敏感。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调节菌群已成为IBS的重要治疗手段。

3)内脏高敏感与胃肠动力异常。IBS患者的肠道对机械扩张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可能与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激活有关。胃肠动力紊乱则表现为腹泻型(IBS-D)蠕动过快,便秘型(IBS-C)蠕动过缓。

4)现代医学治疗策略。现代医学治疗IBS主要包括:调节脑-肠轴:抗抑郁药、5-HT3受体拮抗剂。调节肠道菌群:益生菌、益生元。改善胃肠动力:促动力药、止泻药。低FODMAP饮食:减少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摄入,缓解腹胀和腹泻。

3.中西医结合治疗IBS的探索

1)协同调节脑-肠轴。中医疏肝解郁法与现代抗焦虑药物联用,可减少西药用量并降低副作用。例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低剂量SSRI类药物联用,改善IBS患者的情绪和肠道症状。

2)肠道微生态与中药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健脾类中药(如党参、白术) 可促进益生菌定植,抑制有害菌生长。黄连、黄芩等清热药则能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减轻炎症反应。

3)针灸与神经调节。针灸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调节肠道蠕动和内脏敏感性。现代研究证实,电针足三里可降低血清CRH水平,缓解IBS-D患者的腹泻症状。

4)个体化诊疗模式。结合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亚型(IBS-DIBS-CIBS-M),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肝郁脾虚型IBS-D:痛泻要方+益生菌+FODMAP饮食。脾胃阳虚型IBS-C:附子理中丸+促动力药+针灸治疗。

4.结论与展望

IBS的发病机制复杂,单一疗法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中医从肝脾论治,强调整体调节;现代医学则从微观层面探索脑~肠轴、菌群和免疫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中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的具体机制;针灸对脑~肠轴的精准调控作用;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西医结合个体化诊疗模式。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IBS的治疗将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