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吞咽障碍)是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约30%~65%的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这一并发症不仅导致直接风险,还会显著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特别技巧涉及多个环节,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神经解剖学知识、康复技能及风险预判能力。科学规范的护理不仅能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更能为后续语言康复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1.体位调整与进食姿势管理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体位调整是护理的首要环节,需根据神经损伤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对于单侧脑损伤患者,建议采用健侧卧位进食,利用健侧代偿功能减少食物向患侧残留;若存在喉部上抬无力,则采用床头抬高30°~45°的半坐卧位,借助重力辅助食团下行。针对环咽肌开放不全者,可指导患者进食时稍低头(chin-tuck 姿势),使气道入口变窄、食管上端扩张,降低误吸风险。对于严重障碍患者,需在吞咽造影(VESS)或纤维内镜(FEES)评估后,采用侧倾头部旋转法(如向右损伤者向左转头),利用健侧咽壁推动食团。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频率变化,若出现咳嗽或声音湿润,立即停止进食并协助清理口腔。长期卧床者还需注意餐后保持体位 30分钟以上,预防胃内容物反流。
2.食物性状改良与营养支持策略
吞咽困难患者的食物性状需根据障碍程度分级调整,国际通用IDDSI框架将食物分为从稀液到固体共7级。对于口腔期障碍者,优先选择均匀稠度的泥状食物(如土豆泥、果蓉),避免颗粒或纤维残留;咽期延迟患者适用增稠液体(蜂蜜样稠度),减缓流速防止呛咳。需严格避免混合质地食物(如汤泡饭),因其易分离导致误吸。对于高营养需求患者,可将食物加工为高能量密度的糊餐,添加蛋白粉或植物油。喂食工具选择小而浅的勺子,每口量控制在3~5m1,使用杯具时选择切口杯以控制流速。对完全不能经口进食者,采用间歇性管饲(如 IOE)替代长期鼻饲减少鼻腔刺激和反流风险,同时定期进行吞咽功能再评估以争取尽早恢复经口进食。
3.代偿性吞咽训练与神经肌肉再教育
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需设计针对性吞咽训练方案。门德尔松手法(吞时故意延长喉部上抬时间)可增强喉闭合能力;声门上吞咽法(吸气→屏气→吞咽→咳嗽)能主动清除气道残留。对于口腔期障碍采用舌抗阻训练(用压舌板抵抗舌前推)改善食团控制:咽期障碍者练习用力吞咽(刻意增加吞咽力度 )提升咽肌收缩。冷刺激( 冰棉签触碰前咽弓)可提高感觉输入,触发吞咽反射。护理人员需每日记录训练次数和反应,逐步增加难度,如从空咽过渡到实际进食。结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或电刺激(VitalStim)可强化训练效果,但需避免过度疲劳导致代偿性误吸。
4.多学科协作与动态风险评估
吞咽障碍管理需康复科、营养科、耳鼻喉科协作。护理人员应主导床旁筛查(如洼田饮水试验),但需知悉其局限性(仅检出显性误吸)。对高风险患者,协调医生安排仪器评估(VFSS/FEES)明确障碍环节。建立误吸应急预案,包括便携式吸痰设备备用及海姆立克手法培训。定期召开团队会议调整方案,如语言治疗师指导呼吸~吞咽协调训练,营养师优化膳食热量配比。护理记录需详细描述进食反应体重变化及肺部听诊结果,动态调整护理级别。家屈教育是重要环节,需指导其识别隐性误吸征兆(如低热、血氧下降)。
5.心理支持与长期康复融入
吞咽困难常引发焦虑、抑郁或拒绝进食行为。护理中需采用动机性访谈技术,如肯定患者微小进步(“今天呛咳减少了一次”),避免负面评价。通过食物视觉改造(如用模具将糊餐塑成普通食物形状提升进食意愿。对于长期依赖管饲者,定期安排“尝试性经口进食”以维持功能记忆。组建病友互助小组分享成功经验,同时引人心理咨询师处理创伤后应激(如室息忍惧)。出院前制定渐进式家庭训练计划,包括家屈监督下的吞咽操、安全进食环境改造(固定餐椅高度),并通过随访APP 推送训练视频,确保护理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