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心力衰竭:打破认知误区,守护“心”防线

作者:刘小建

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23 17:43:09955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医学领域,心力衰竭是一个备受关注却又常常被误解的病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打破关于心力衰竭的认知误区,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对于守护我们的“心”防线至关重要。

1.心力衰竭的基本概念

很多人听到“心力衰竭”这个词,会误以为心脏完全停止了工作。实际上,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的功能受损,不能有效地泵血以满足身体的需求。心脏就像一个强大的水泵,它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当心脏出现衰竭时,就如同这个水泵的动力不足或者结构损坏,导致血液循环出现障碍。

2.认知误区

1)只有老年人才会患心力衰竭,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虽然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的自然老化以及多种慢性疾病的积累,患心力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但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置身事外。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中存在很多心脏健康的危险因素,如长期的过度劳累、精神压力 大、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心肌损伤、高血压等疾病,进而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几率。(2)心力衰竭是不可治疗的。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对心力衰竭已经有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基础,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担、控制症状并降低死亡率。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心力衰竭患者,如符合条件的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改善心脏的收缩同步性,提高心脏泵血效率。(3)没有症状就没有心力衰竭。许多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容易被忽视。心脏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在疾病初期,心脏会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弥补功能的不足,如心肌肥厚、心率加快等。但是,这种代偿是有限度的,随着病情的发展,当心脏的代偿能力无法维持时,症状就会突然加重。因此,不能仅仅依靠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心力衰竭,定期的体检,包括心脏功能的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对于早 期发现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3.预防与守护“心”防线

1)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止心力衰竭的关键举措,在营养调节上,要着重控制食盐的摄取量,避免由于高钠食物造成水钠代谢失常和心脏负担加重还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其中所含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有益于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定时参加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步行走,慢跑或者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有益于加强心肌收缩效率并优化心脏的储备能力。戒烟限酒也十分关键,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以及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加大心脏疾病的风险。

2)控制基础疾病。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对于冠心病、糖尿病这些慢性病患者来说,预防心力衰竭的重点就是控制好原发疾病,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合理服用降压药,保持血压平稳。冠心病患者要着重调整血脂和血糖水平,改善心肌供血情况,这样就能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糖尿病患者也要恰当调整血糖水平,防止高血糖给心脏微循环系统带来伤害。(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尤其是心脏相关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心脏功能的异常。对于有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该增加体检的频率。在体检中,除了常规的身体检查项目外,还应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心力衰竭的早期阶段就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心力衰竭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我们打破认知误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有效地守护我们的“心”防线。提高公众对心力衰竭的认识,不仅仅是医学专业人士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幸福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和定期体检,我们可以让心脏这个生命的“动力泵”更健康、更持久地工作,远离心力衰竭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