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急诊科护士的“超能力”:如何在黄金时间内挽救生命?

作者:蒋玉波

达州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发布时间:2025-05-23 17:22:51627次浏览[发表证书]

引言:急诊科的“时间魔法师”

如果你曾在深夜去过医院的急诊科,你会看到这样一幕:护士们脚步匆匆,却有条不紊;语速飞快,但指令清晰;面对突发状况,他们能在几秒内做出关键决定。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隐藏着一种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超能力”——在黄金时间内精准判断、快速行动,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医学上有个概念叫“黄金时间”,指病人发病或受伤后,救治效果最佳的那段有限时间。

比如: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是4分钟;严重创伤的黄金救治时间是1小时(“黄金1小时”法则);脑卒中的溶栓窗口期是4.5小时。而急诊护士,正是把握这些黄金时间的“关键人物”。他们如何做到?今天,我们就来揭秘急诊护士的“超能力”。

第一部分:识别危险——护士的“火眼金睛”

急诊科每天面对的病人五花八门,有人只是轻微感冒,有人却可能下一秒心脏停跳。护士必须在病人进门的第一时间,从看似普通的症状中揪出致命危机。案例:看似“胃痛”,实为心梗。一位50多岁 的男性捂着肚子走进急诊科,说自己“吃坏东西,胃痛”。但护士发现他脸色苍白、冒冷汗,且疼痛向左肩放射,立即怀疑是心肌梗死,迅速做了心电图,果然确诊。后来医生感叹:“再晚半小时,可能就来不及了。”护士的“超能力”要点:不典型症状识别:心梗未必都表现为胸痛,可能是牙痛、背痛甚至“胃痛”;危险信号捕捉:出汗、烦躁、血压骤降等细节比主诉更重要。

第二部分:闪电行动——护士的“时间压缩术”

在急诊科,快1秒可能多一分希望,慢1秒或许酿成悲剧。护士的“超能力”之二,是把常规需要半小时的流程压缩到几分钟完成。

场景1:心脏骤停的“生死时速”。当监护仪突然显示室颤,护士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10秒:确认无脉搏,立即胸外按压;(230秒:同事拿来除颤仪,充电;(31分钟:第一次电击,继续CPR;(42分钟:推注肾上腺素,评估心律……关键技巧: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分钟(和歌曲《StayinAlive》节奏一致);团队无 缝配合,避免轮流按压时中断(每停10秒,生存率降15%)。

场景2:大出血患者的“止血战争”。

一位车祸患者股动脉破裂,血液喷溅半米高。护士的反应:直接用手压住出血点;同时大喊O型血备4单位,准备手术!”;2分钟内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扩容。关键技巧:加压止血比包扎优先;失血超1500ml必须立即输血。

第三部分:极限多任务——护士的“分身术”

普通人很难同时做两件事,但急诊护士常要“一心多用”:经典画面:左手调整呼吸机参数,右手指令实习生抽血;眼睛盯着监护仪,耳朵听着隔壁床家属的询问;嘴里还向医生汇报:“3床血钾6.8,已给葡萄糖酸钙!”科学解释: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多任务处理。通过反复训练,护士能形成“自动化反应”,把有限注意力分配给最危急的事。

第四部分:高压下的“绝对冷静”

当家属哭喊、病人呕吐、多个监护仪同时报警时,普通人可能大脑空白,但急诊护士反而更专注。这种能力来自:

1)模拟训练。通过高仿真急救演练, 让应激反应变成肌肉记忆。(2)心理隔离术。优秀护士会短暂“屏蔽”情绪干扰,就像战斗机飞行员在空战中关闭恐惧感。

3)事后复盘。每次抢救后团队会讨论:“如果当时先插管再除颤,结果会不会更好?”持续优化决策。

第五部分:科技与人文——超能力的“左膀右臂”

现代急诊护士的装备早已升级:手持超声仪:快速查看胸腔积液;智能分诊系统:AI辅助评估病情;电子药柜:扫码自动配药,减少出错。

但科技永远无法替代:握紧颤抖的手说“我们在尽力”的共情力;从方言、手势中猜出病史的观察力;给临终者最后尊严的人文关怀。

结语:凡人之躯,比肩神明

急诊护士没有真正的超能力,他们的“超能力”是:每年按压上万次磨破的手套;夜班后累到在更衣室睡着的背影;面对死亡仍选择下一次全力以赴的决心。

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能做到,答案可能是:“因为那一刻,有人把生命完全交给了我。”这或许才是最强大的超能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