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在脊柱外科极为常见且多发,是下腰痛与腰腿痛最为常见的诱因。其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构成)发生退变,纤维环部分或者全部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者脱出到后方或者椎管内,这会使相邻的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者压迫,进而产生腰部疼痛、坐骨神经痛,还会造成一侧下肢或者双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这是一种慢性进展型疾病,有效的日常生活管理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症状。
1.术后护理
(1)严格卧床休息。术后患者要严格卧床休息,床铺必须是硬板床,卧床时长需听从医生安排。医生会依据患者年龄、体质以及切除组织范围确定,一般是4~5周。卧床休息期间要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应多吃蔬菜和水果。便秘时排便用力会增加腹压,进而加大腰部压力,影响恢复。(2)翻身协助要求。手术后早期,患者翻身应由护理人员协助,切不可自行强力翻转。 这是因为术后腰部肌肉、组织较为脆弱,自行强力翻转可能会破坏手术部位的愈合,导致伤口裂开、内部组织移位等问题,影响恢复进程,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3)下地活动规则。充分卧床休息后,患者可在合适的腰围保护下下地做轻度活动。如果手术中有植骨,就需要用石膏背心固定3~4个月,等植骨完全愈合后再下地活动。(4)恢复期注意事项。在恢复期,患者要逐渐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同时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做好腰背活动的自我保护,防止旧病复发。腰背部肌肉力量增强后,能为腰部提供更好的支撑,减轻腰椎压力。不良姿势会加重腰部负担,若不纠正,容易再次引发腰椎间盘突出。(5)工作恢复安排。手术后,脑力劳动者2~3个月后可逐渐恢复工作,体力劳动者则要3~4个月后才能开始工作。工作要循序渐进,从轻松的工作开始,工作时间由短变长,并且要避免强烈的弯腰或负重活动。
2.锻炼缓解疼痛
(1)仰卧屈膝平躺。仰卧屈膝平躺时, 两腿屈膝尽量贴近胸部,两手抱小腿,腰背肌肉放松,坚持10秒,30次为一组。这个动作有助于放松腰背肌肉,减轻腰部压力,通过腿部和腰部的配合动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疼痛。每次重复30次,能持续对腰部肌肉进行舒缓锻炼。(2)俯卧挺身。俯卧位时,保持骨盆与床面紧贴,用手轻轻托起上身,过程中保持腰部和臀部放松,保持1秒钟,重复10次。这种锻炼方式能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同时避免对腰部造成过度压力,在腰部肌肉力量增强后,能更好地支撑腰椎,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3)直腿抬高。平躺先钩脚,膝关节绷直,慢慢抬腿到30度,可逐渐增大幅度,保持5秒再慢慢落下,连续做8~10次。这个动作主要锻炼腿部肌肉,同时减轻腰部压力,通过腿部的运动,带动腰部肌肉的协同运动,有助于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4)飞燕拱桥。俯卧位,先用力挺胸抬头,使头、胸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大腿用力向后离开床面,持续3~5秒,然后放松肌肉休息,重复10次为一组,每次做2~3组。不过在急性腰肌扭伤或者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本身存在骨盆前倾时不适用。这个动作能有效锻炼腰背部肌肉,增强其力量,但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可能会加重病情。(5)五点支撑。平卧于硬板床上,用上背部、双脚、双肘5点支撑,将臀部抬起,臀部尽量抬高保持10秒,重复20次。这一动作可强化腰背部肌肉,提高腰部的稳定性,减轻腰椎的负担,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有积极作用。(6)平板支撑。确保肘部在肩部正下方,双腿伸直,以脚尖为支撑点,收紧腹部,确保脊柱自然伸直,保持20~30秒。平板支撑能锻炼腹部和腰部肌肉,增强核心肌群力量,从而减轻腰部压力,缓解疼痛。(7)四肢交替撑地。双膝、双手支撑住身体,腰部尽量保持平直,前伸右手,后伸左腿,尽量成一直线,维持3~5秒回归原位,休息后换另一侧。
通过以上护理和锻炼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