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骨骼的健康,逐渐引起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关注,年龄增加导致骨密度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症是指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内分泌和代谢性骨病。髋部、脊柱、腕部等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时会使老年患者致残长期。因此,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成为老年健康管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
老年人出现骨质疏松骨折不仅仅是机体损伤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影响。首先是老年人发生骨折后卧床休息时间长会导致机体发生肌萎缩、心肺功能减弱等;其次,老年人发生骨折后康复时间长且疼痛感较强,容易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心理负担加重,容易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再次,导致老年人发生骨折后不能正常活动,容易导致发生跌倒而危及生命。
2.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
年龄增长是造成骨质疏松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内骨吸收速率逐渐高于骨形成速率,骨密度逐渐减少,骨质疏松症尤为严重。第二,激素水平的变化,特别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降低而使骨密度流失增多。雌激素的缺乏促使骨吸收增加,而骨生成的降低则形成了恶性循环。此外,不良饮食习惯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饮食中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缺失,长此以往,钙离子不能很好地参与骨代谢、调节骨吸收过程,维生素D也难以发挥其促进钙吸收的作用,导致骨质矿化异常,骨质疏松易发生。生活方式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生活节律不正常、不吸烟、不喝酒等,对骨骼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而合理的运动、特别是负重锻炼对于增加骨骼的密度会有巨大的好处。长时间伏案不动、运动不足,会使骨骼密度减小。长期使用的一些药物也会引发或促进骨质疏松,如糖皮质激素,其具有抑制骨形成与促进骨吸收的作用,长期大剂量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骨丢失、骨质疏松。
3.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措施
(1)合理的饮食。老年人要摄取丰富的促进骨骼生长的营养物质。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元素,老年人每天摄取钙的量要达到800~1000毫克,含钙丰富的食物有奶类(牛奶、酸奶、奶酪)、豆类、绿叶蔬菜(菠菜、芥菜)、鱼类(沙丁鱼、三文鱼),此外维生素D也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它是通过紫外线照射被皮肤吸收的,太阳是天然的维生素D,因此老年人尽可能多晒太阳,每天10~20分钟。(2)增加体力活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避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负重的活动(步行、慢跑)有助于增加骨骼强度,阻止骨质疏松的发生,老年人可以选取一些非冲击运动(如太极、瑜伽),既可促进骨密度的增加,又可增强平衡能力,从而降低跌倒发生率。此外,增强肌力的训练可以改善骨密度,减少骨折的发生。(3)避免跌倒和意外。老年人骨质疏松,导致跌倒骨折风险增加。预防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最重要的方式。做好家庭环境改造。家庭最好有充足的光线,特别是夜间的光线不能够导致跌倒。家庭地面应该保持干燥、平坦,防止地滑等,家里地面不可以潮湿、有杂物,老年人鞋底不易打滑、鞋底弹性适度,鞋底松软适合。对于步态不稳的老年人,可佩戴步行器或拐杖行走,增加行走稳定度。(4)药物预防与治疗。药物治疗是常见用于骨质疏松患者的干预方法,常用的药物主要有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类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骨形成刺激药物等,可以有效减缓骨密度丢失,促进骨量恢复。但药补,需在医嘱下正确应用,不可滥用药物或自作主张地改变用药方式。(5)定期检查。骨质疏松是一种隐匿性较强的疾病,很多老年患者没有察觉自己患有骨质疏松直至出现骨折现象,为此,老年人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测,从而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的蛛丝马迹,选择有效的防治方法。同时,老人还定期监测血钙、维生素D,补充均衡。
结语
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仅给老年人躯体带来损害,亦给老年人精神和社会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老年人应从饮食、运动、环境安全等方面做好预防。在生活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强骨骼的强度,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措施。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及时到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