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皮肤黄、脸色暗是肝不好?真相其实和“气血”有关

作者:谢鑫

南宁市妇幼保健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23 17:04:00631次浏览[发表证书]

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皮肤发黄、脸色暗沉,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肝不好了”。网络上也充斥着“面色发黄就是肝病”的说法,让不少人为此忧心忡忡,急忙跑去医院检查肝功能。然而,当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正常时,大家又陷入了困惑:既然肝没问题,为什么脸色还是这么差?其实,从中医角度来看,皮肤黄、脸色暗更多时候反映的是“气血”状态,而非单纯的肝脏疾病。

1.为什么大家总把脸色差和肝病联系在一起?

这种认知误区主要源于对肝病症状的片面理解。确实,肝硬化、肝炎等严重肝病会出现面色发黄的症状,医学上称为“黄疸”,但这种黄是带有明显病理性特征的:皮肤呈现蜡黄色或橘黄色,连眼白也会变黄,往往伴随乏力、食欲不振、尿液深黄等明显症状。而我们日常所见的“脸色发黄、气色差”,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的外在表现,与真正的肝病黄疸存在本质区别。加上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出现气色不佳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很多人缺乏相关知识,容易将两者混淆。

2.气血不足如何影响面部气色?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推动,血主濡养,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当气血充足时,面部肌肤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自然红润有光泽;当气血不足时,面部血液循环减慢,肌肤失去濡养,就会出现发黄、暗沉、无光泽等表现。具体来说,气虚会导致推动无力,血液运行缓慢,面部供血不足,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血虚则直接影响肌肤营养,出现面色苍白、干燥粗糙;气血两虚时,面色既黄又暗,毫无生气。这种气血不足导致的面色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被忽视,直到症状明显时才引起重视。

3.导致气血不足的现代生活因素有哪些?

现代生活中,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不足。饮食不当是重要原因之一,长期节食减肥、偏食挑食、过度依赖外卖快餐,都会造成营养摄入不均衡,影响气血生成。女性因为生理期、妊娠、哺乳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血虚;而长期熬夜、睡眠不足 会消耗气血,影响肝脏藏血功能;缺乏运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久坐久立都会影响血液循环;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波动也会影响气血调节,中医认为“思虑过度、暗耗心血”;另外,过度劳累、房事不节也会损耗肾精,影响气血化生。

4.调理气血的科学方法有哪些?

1)合理膳食补气血。食疗是调理气血最温和有效的方法。补气食物包括党参、黄芪、山药、红枣、桂圆等,可以煲汤或泡茶饮用;补血食物如阿胶、当归、枸杞、红枣、猪肝、菠菜等,富含铁质和维生素;气血双补的食物有鸡肉、牛肉、鲫鱼、黑芝麻、核桃等。建议每周2~3次炖煮气血双补汤,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红枣鸡汤等。同时要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每天至少1~2个鸡蛋,适量瘦肉和豆制品。(2)适度运动促循环。运动是促进气血运行的有效手段。建议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30~45分钟。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以免消耗气血。瑜伽、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特别适合气血不足的人群练习,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情志。(3)规律作息养精神。保证充足睡眠是养护气血的基础。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时间。中午可适当午休20~30分钟。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4)日常调理的注意事项。调理气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需要1~3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切勿急于求成。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应格外注意气血调养,适当增加营养摄入。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焦虑抑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调节情绪。定期体检,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面色改变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

皮肤黄、脸色暗并不一定意味着肝脏出了问题,更多时候是气血不足的信号。通过科学的饮食调理、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和情志调节,大多数人都能重获红润好气色。与其盲目担心肝病,不如从调理气血开始,让健康从内而外地散发光彩。记住,好气色不是化妆品能给予的,而是身体健康状态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