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儿童扁桃体反复发炎,家长该如何护理?

作者:王永利

蓬安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23 16:59:14663次浏览[发表证书]

当孩子频繁出现咽痛、发热,甚至吞咽困难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扁桃体又发炎了”。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前哨站”,扁桃体(尤其是腭扁桃体)在儿童期(3~10岁)因免疫功能活跃,极易成为细菌、病毒的“攻击目标”。若护理不当,反复感染可能引发腺样体肥大、中耳炎等并发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1.扁桃体反复发炎的“底层逻辑”:免疫系统的“双刃剑”

扁桃体属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其表面覆盖的淋巴滤泡是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的“训练场”。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扁桃体需高频“实战”以积累抗体,这一过程易导致:

(1)病原体定植:链球菌(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腺病毒等易在扁桃体隐窝内繁殖,形成“生物膜”抵抗药物;

2)免疫过度反应:反复感染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如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3)解剖结构异常:扁桃体肥大(Ⅲ度以上)可阻塞呼吸道,导致睡眠呼吸暂停(OSA)。约30%的儿童每年经历≥3次扁桃体炎,其中5%~10%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

2.急性期护理:精准打击,缩短病程

当孩子出现突发高热(38.5)、咽痛剧烈、拒食时,家长需立即启动“3C护理法”:

1Control(控制感染)。抗生素使用:若确诊为细菌感染(如链球菌咽炎),需严格遵医嘱完成10天疗程(如青霉素V钾片),避免“见好就收”导致耐药性;局部治疗:用生理盐水(0.9%NaCl)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儿童型)冲洗扁桃体隐窝,每日3次,减少病原体载量。

2Comfort(缓解症状)。退热镇痛: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或布洛芬(5~10mg/kg)可交替使用,间隔4~6小时;冷敷降温:用湿毛巾包裹冰袋敷于颈部,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饮食调整:提供温凉流食(如米汤、果汁冻),避免酸性(如橙汁)、粗糙食物刺激创面。

3Complication(预防并发症)。观察呼吸:若孩子出现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10秒),需立即就医评估腺样体肥大;监测尿色:链球菌感染后2~3周需查尿常规,警惕肾炎(表现为血尿、蛋白尿)。

3.慢性期管理:重建免疫屏障,打破复发循环

若孩子每年扁桃体炎发作7次,或连续3年每年≥5次,需考虑“免疫调节+生活方式干预”双管齐下:

(1)免疫增强策略。益生菌补充:选择含鼠李糖乳杆菌GGLGG)或双歧杆菌BB~12的制剂,每日100亿CFU,持续3个月,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强黏膜免疫;维生素D3:每日400~800IU,尤其冬季或日照不足地区,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30%;疫苗接种:每年接种流感疫苗,6岁以上儿童可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2)生活方式优化。口腔卫生:使用儿童电动牙刷(小头软毛)配合含氟牙膏,每日2次刷牙+1次牙线清洁;空气净化:室内PM2.5浓度控制在<35μg/m³,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40%~60%;睡眠管理:确保每日9~11小时睡眠,避免睡前2小时使用电子设备(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

3)手术决策:权衡利弊。若符合以下指征,需与耳鼻喉科医生讨论扁桃体切除术(T&A):反复感染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如缺课>2/年);扁桃体肥大引发OSA(血氧饱和度<92%);怀疑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手术风险:术后出血率约1%~2%,疼痛持续3~7天,需提前准备冰敷、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4.家长心理调适:从“焦虑”到“掌控”

面对孩子反复生病,家长易陷入“过度保护”或“忽视”两个极端。建议:

1)记录病程:使用手机APP记录每次发作时间、症状、治疗方式,帮助医生识别模式;

2)加入支持群体:通过线上社群(如“扁桃体宝宝家长群”)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

3)定期随访:每3~6个月带孩子进行耳鼻喉检查,动态评估扁桃体状态。

5.结语

儿童扁桃体反复发炎是免疫系统“成长中的烦恼”,通过科学护理、精准干预,多数孩子可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家长需记住:护理不是“灭火”,而是“防火”——通过增强免疫、优化环境,让孩子在每一次挑战中变得更强大。毕竟,免疫系统的成熟,本就是一场“与病原体的友好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