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手术器械再处理流程

作者: 金霞

石棉县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5-05-23 16:08:58613次浏览[发表证书]

手术器械的再处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随着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院感染防控要求的不断提高,手术器械再处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供应室作为医院无菌物品管理的核心部门,承担着手术器械再处理的重要职责。

1.手术器械再处理流程概述

手术器械再处理是指将使用后的污染器械经过一系列规范处理,使其达到再次安全使用的过程。完整的再处理流程包括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和发放等多个环节。这一流程需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

手术器械再处理的首要目标是彻底清除器械表面的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确保灭菌效果。研究表明,不彻底的清洗是导致灭菌失败的主要原因,残留的有机物会形成生物膜,保护微生物免受灭菌因子的作用。因此,每个处理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并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2.手术器械的回收与分类

使用后的手术器械应及时回收,避免有机物干涸增加清洗难度。回收时应采用密闭容器,防止交叉污染和锐器伤害。供应室护理人员需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和防水围裙等。器械回收后应立即进行初步分类,根据器械材质、污染程度和特殊处理要求分组。

分类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特殊器械的处理,如腔镜器械应拆卸到最小单位;精细器械应单独放置避免损坏;感染性器械需进行特殊标识。分类完成后,应对器械进行预处理,保持湿润状态,可使用酶清洁剂喷雾或浸泡防止有机物凝固。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包括:确保回收及时性、分类准确性和预处理有效性。

3.手术器械的清洗与消毒

清洗是再处理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分为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两种方式。手工清洗适用于精密、复杂或不能耐受机械清洗的器械,需使用专用刷具和清洗剂,注意清洗所有表面和关节部位。机械清洗包括超声波清洗和自动清洗消毒器,效率高且标准化程度好,但需定期验证清洗效果。

清洗后器械应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湿热消毒和化学消毒。消毒质量监测包括目测检查、蛋白残留检测和ATP生物荧光检测等。此阶段常见问题包括:清洗不彻底、器械损坏和消毒剂残留等,需通过加强培训和过程监控来解决。

4.手术器械的检查与包装

清洗消毒后的器械需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清洁度和功能完整性。检查应在良好光源下进行,使用放大镜辅助检查精密器械。不合格器械应返回重新处理。检查合格的器械按使用需求组合成套,并添加化学指示卡。

包装材料应选择符合标准的医用包装纸或无纺布,确保灭菌因子的穿透性和储存期的屏障性。包装操作需注意:器械充分干燥;重量不超过7kg;体积不超过30cm×30cm×50cm;锐器部位加保护套。包装标识应清晰完整,包括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和操作者代码等。

5.手术器械的灭菌与储存

灭菌方法应根据器械材质和耐受性选择,常用的有压力蒸汽灭菌、低温灭菌等。灭菌过程监测包括物理监测(温度、压力、时间)、化学监测(指示卡、指示胶带)和生物监测(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灭菌后的物品应存放在洁净区,离地20cm~25cm,离墙5cm~10cm,离天花板50cm。储存环境要求温度低于24,湿度低于70%。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检查包装完整性和有效期。无菌物品存放间应限制人员进出,减少翻动,确保储存质量。

6.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责与挑战

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器械再处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需具备专业的清洗消毒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主要职责包括: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进行质量监测、设备维护保养和参与持续质量改进。面临的挑战包括:新型复杂器械的处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平衡、职业暴露防护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应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配备适当的防护设施,并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同时,应关注新技术发展,如自动识别跟踪系统、清洗效果客观评价方法和环境友好型灭菌技术等,不断提升再处理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