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学业竟争似乎填满了儿童的生活,孩子失去了自我空间,即便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心理行为问题频频出现,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 10%~20% 的儿童青少年有心理行为障碍,我国抑郁症患者中未成年比例已经超过30%。因此,需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守护儿童心灵小树苗,让其茁壮成长。本文将以儿童出发分享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办法。
1.儿童分离焦虑症的识别信号
儿童分离焦虑症指儿童在与主要依恋对象(如父母)分离时出现的过度焦虑情绪,6个月至3岁幼儿较多见。刚入园或者进入新环境时出现哭闹,通过安抚会逐渐平静,一般在30分钟内,1~2周内熊虑反应会逐渐减轻。需注意识别以下表现,及时干预:(1)极端生理反应。分离时或者预期分离时,排除生理疾病的前提下表现出躯体症状,如腹痛、头痛、呕吐、尿频等;过度抓紧父母导致自己。(2)严重行为异常。持续、强烈拒绝上学或去特定场所,时间超过1个月;夜间反复惊醒哭喊,做有关分离的噩梦;长时间哭闹、发脾气,难以安抚,时间超过1小时。(3)非理性恐惧、灾难化想法。认为离开父母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比如妈妈走了就不回来了;担心自己的父母遭遇不测;通过撞头、抓挠自己等自伤行为阻止分离。
2.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识别信号
ADHD 屈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对儿童学习、社交及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注意力不集中。任务或游戏中难以维持注意力;难以遵循指示完成任务;组织任务及活动时存在明显困难:面对持续动脑的任务时表现出逃避;经常丢失物品,健忘;容易分心。(2)多动。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脚不停;需要端坐的场合偏要离开座位:不适宜地跑动、攀爬;不能安静的玩耍;身体不受约束的不停活动。(3)冲动。喜欢打断或者侵扰他人;问题没有说完就着急抢答;难以等待轮流次序。
3.儿童情绪障碍的识别信号
情绪障碍是由于心理因素或家庭教育不当等导致的情绪异常。若儿童出现以下表现,需注意识别:(1)情绪爆发。因为某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出现超过 30 分钟的剧烈哭闹、发脾气、尖叫,难以安抚,每周多次发生。(2)攻击性行为。情绪激动时伴有攻击性行为,如打、咬、踢、抓伤自己或者他人,或者破坏物品,如撕书、扔玩具。(3)极端躯体化表现。情绪激动时出现呼吸急促、憋气、面色苍白或者发紫、肢体僵硬,甚至暂时性丧失功能,比如情绪激动说不出话,但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
4.儿童恋物癖的识别信号
恋物瘤是指对某种物品过度依恋,当依恋行为僵化、极端,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时需及时干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识别:(1)强迫性依赖,导致功能受损。不管是吃饭、睡觉,还是上学、外出等场合,都必须要携带玩偶、破旧毛毯等特定物品,缺少该物品就会拒绝日常活动,比如无法入睡、拒绝进食等。(2)社交替代。用依恋物取代人际互动,比如:只愿意和物品“说话”,不愿意和家人、同伴沟通交流。(3)极端焦虑行为。如果物品丢失、损坏或者被限制接触,就会出现强烈的恐慌痛苦,常常自伤或伤害他人。
5.儿童社交恐惧症的识别信号
儿童社交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度害怕社交场合、持续回避互动为特征的焦虑障碍。(1)对社交、表现场合表现出恐惧。在可能被他人审视的场合出现焦虑状,或者与人交流、演讲、聚会等场合做出一些令人难堪的行为。(2)回避行为。面对所恐惧的社交场合选择主动回避,或者带着强烈的恐惧、焦虑心理参与。(3)害怕有负面评价。害怕他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如笨拙、无趣、焦志等。(4)强烈的生理反应。社交场合中出现心跳加速、出汗、脸红、发抖、恶心、头晕、思维混乱等。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多种多样,家长需注意观察,早期识别,,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