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脾胃虚弱反复发作?中西医结合调理的 4 个关键点

作者:叶顺康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南丰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5-23 16:07:32786次浏览[发表证书]

你是否经常感觉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不成形,甚至稍微吃点凉的就不舒服?这些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脾胃虚弱在中医里很常见,但现代医学也发现,它与消化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衡、免疫力下降等密切相关。如果长期忽视,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引发慢性疲劳、贫血、反复感冒等问题。

那么,脾胃虚弱为什么容易反复?如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科学调理?今天,我们就从4个关键点入手,帮你找到改善脾胃健康的有效方法。

1.脾胃虚弱,为什么总是反反复复?

1)中医视角:脾胃是“后天之本”。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共同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输送水谷精微至全身。如果脾胃功能弱,就会出现:消化不良(饭后腹胀、嗳气、反酸)。吸收不良(大便溏稀、体重不增、面色萎黄)。湿气重(舌苔厚腻、身体困重、容易浮肿)。而现代人的不良习惯,如饮食不规律、贪凉饮冷、思虑过度、熬夜,都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症状反复。

2)西医视角:胃肠功能紊乱+菌群失衡。西医研究发现,脾胃虚弱的表现,

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胃肠动力异常(胃排空慢、肠蠕动弱)。消化酶分泌不足(如乳糖酶、脂肪酶缺乏)。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增多,益生菌减少)。慢性炎症(如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如果只靠短期吃药,而不调整生活方式,脾胃问题就会像“按下葫芦浮起瓢”,反复发作。

2.中西医结合调理的4个关键点

关键点1:饮食调理——吃对食物比吃药更重要。中医推荐:健脾养胃的饮食原则。少吃生冷寒凉:冰淇淋、冰饮料、生鱼片等会损伤脾阳,加重虚寒。避免肥甘厚腻:油炸、烧烤、甜腻食物会增加脾胃负担。多吃易消化、温补的食物:谷物类:小米、山药、南瓜、红枣。蛋白质:炖烂的瘦肉、鱼肉、鸡蛋。蔬菜:胡萝卜、菠菜、南瓜。西医建议:改善消化功能的饮食策略。少食多餐:减轻胃部负担,避免一次性吃太多。补充消化酶:如菠萝、木瓜。增加膳食纤维:燕麦、糙米、苹果帮助肠道蠕动。推荐食疗方:山药小米粥。山药健脾,小米养胃,适合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人。

关键点2:生活方式调整——避免“暗耗脾胃”的习惯。中医强调:脾喜燥恶湿,

“累”怕“思”。避免久坐久卧:久坐伤脾,适当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减少过度思虑:中医认为“思伤脾”,长期焦虑、压力大会影响消化功能。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受凉导致胃肠痉挛。西医支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证睡眠:熬夜会扰乱胃肠激素分泌,影响消化。适度运动:快走、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避免饭后立即躺下:容易引发胃酸反流。。

关键点3:药物调理——中西医互补,标本兼治。中医用药:辨证施治。脾虚气滞(腹胀、嗳气):香砂六君丸、保和丸。脾虚湿盛(舌苔厚、大便黏):参苓白术散、平胃散。脾胃虚寒(怕冷、腹泻):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注:具体用药需咨询中医师,不可自行长期服用)。西医辅助:对症治疗。消化不良:补充消化酶。胃酸过多:短期

使用抑酸药。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注意:西药适合短期缓解症状,长期调理仍需结合中医和生活方式调整。

关键点4:情绪管理——胃肠是“第二大脑”。现代医学发现,胃肠神经系统(肠脑轴)与情绪密切相关。焦虑、抑郁会加重消化不良,而脾胃不好又会影响情绪,

形成恶性循环。调节方法:腹式呼吸:每天5~10分钟,缓解胃肠紧张。冥想或正念练习:减少压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避免边吃饭边刷手机:专注进食,帮助消化。

3.脾胃调理需要多久?如何避免复发?

脾胃虚弱不是一天形成的,调理也需要时间。一般来说:轻度脾胃虚弱:1~3个月可见改善。长期脾胃功能差: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

避免复发的关键:坚持健康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调节情绪,减少焦虑压力。季节交替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就医:长期食欲不振、体重明显下降。大便带血、黑便。反复胃痛、反酸,影响日常生活。伴随贫血、乏力、头晕等症状。

5.结语

脾胃虚弱虽然常见,但通过中西医结合调理——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管理情绪,完全可以恢复健康。记住,脾胃是“后天之本”,养好脾胃,才能气血充足,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