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手术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成功率不仅取决于医疗技术,更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临床观察发现,约60%~80%的手术患者会在围手术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种心理应激反应可能对手术预后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正逐渐成为医疗团队关注的重点。
1.围手术期焦虑的来源与影响
(1)焦虑的常见原因。患者在手术前后可能因以下因素产生焦虑:对未知的恐惧:不了解手术过程、麻醉风险或术后疼痛情况。对手术结果的担忧:害怕手术失败、并发症或长期后遗症。对医疗环境的陌生感:手术室环境、医疗器械的声音(如心电监护仪、电刀)可能加剧紧张情绪。经济和社会压力:手术费用、术后恢复时间及对家庭的影响也可能成为焦虑来源。(2)焦虑对手术的影响。研究表明,术前焦虑可能导致:生理反应:如血压升 高、心率加快,增加麻醉风险。免疫功能抑制:长期紧张状态可能影响术后伤口愈合。术后恢复延迟:焦虑程度高的患者往往疼痛耐受性更低,康复速度更慢。因此,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是优化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
2.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核心策略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贯穿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其核心目标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具体策略包括:
(1)术前心理干预。信息支持:消除“未知恐惧”:详细解释手术流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手术步骤、麻醉方式及可能的感受(如“麻醉后你会睡着,醒来时手术已经完成”)。可视化辅助工具:通过3D动画、手术室VR模拟等方式,帮助患者提前熟悉环境,减少陌生感。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错误认知: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夸大手术风险,医护人员需用科学数据纠正其过度担忧。放松训练: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或正念冥想,以降低应激反应。社会支持系 统激活:家庭参与:鼓励家属陪伴,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必要时可安排心理咨询师介入。病友互助:让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分享经验,增强信心。(2)术中心理安抚。尽管患者在术中处于麻醉状态,但部分局部麻醉或清醒手术患者仍需要心理支持:医护人员保持温和态度: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手术难点或突发情况。非语言沟通:如握紧患者的手、播放舒缓音乐,分散其注意力。(3)术后心理康复。术后阶段的心理护理同样重要,重点包括:疼痛管理:解释镇痛泵的使用方法,避免患者因恐惧疼痛而拒绝活动。康复目标设定:帮助患者制定阶段性目标(如“术后第三天尝试下床行走”),增强控制感。情绪监测:筛查术后抑郁或焦虑症状,及时干预。
3.心理护理的科学依据
多项研究证实,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率:一项针对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发现,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术后感染率降低30%。缩短住院时间:焦虑程度低的患者平均早出院1~2 天。提高满意度:良好的心理护理能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整体评价。心理护理的作用机制包括: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减少应激激素分泌,稳定心率、血压。增强免疫应答:正向情绪可促进细胞修复。
4.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价值已被认可,但在临床推广中仍面临挑战:(1)医护资源不足:许多医院缺乏专职心理护理人员。(2)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患者需个性化干预方案。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如AI心理评估工具)和远程医疗的发展,心理护理有望更精准、高效地融入围手术期管理。
5.结语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加服务”,而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像一剂隐形的良药,既能缓解患者的焦虑,又能优化手术结局。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医疗机构重视心理护理,让患者在身体治疗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