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或早醒,并伴随日间功能障碍。现代医学多采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但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性,且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中医学认为,失眠与“心”“肝”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强调“心肝同治”,结合中药方剂与认知行为疗法(CBT-I),可显著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依赖。
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心肝同治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将失眠归为“不寐”“目不瞑”等范畴,其病机复杂,但核心在于“心肝 失调”。《黄帝内经》指出:“心主神明”“肝主谋虑”,若情志不畅、思虑过度,可导 致心肝气血失和,进而影响睡眠。(1)心与失眠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易出现心悸、多梦、易醒;若心火亢盛,扰动心神,则表现为烦躁、难以入睡。(2)肝与失眠的关系。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肝气郁结,久则化火,上扰心神,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浅;若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则易梦多、早醒。(3)心肝同治的临床意义。由于情志因素是失眠的重要诱因,肝郁化火常与心火亢盛并存,故治疗需兼顾疏肝解郁与养心安神,即“心肝同治”。
2.中药方剂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失眠的不同证型,中医常采用以下经典方剂进行调理:(1)肝郁化火型:丹栀逍遥散加减。表现:入睡困难、易怒、口苦、舌红苔黄。治法:疏肝泻火,佐以安神。方药: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牡丹皮、栀子、酸枣仁、夜交藤。(2)心脾两虚型:归脾汤加减。表现:睡眠浅、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乏力。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柏子仁。(3)心肾不交型: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表现:心烦失眠、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药:黄连、黄芩、阿胶、白芍、肉桂、熟地黄。(4)痰热扰神型:温胆汤加减。表现:胸闷、痰多、噩梦纷纭、舌苔黄腻。治法:清热化痰,和胃安神。方药: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酸枣仁。这些方剂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如GABA、5-HT)、改善脑血流、抗氧化等机制发挥助眠作用,且副作用较少。
3.认知行为疗法(CBT-I)在失眠中的应用
CBT-I是国际公认的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调整、放松训练等。(1)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提高睡眠效率。例如,若患者每晚仅睡5小时,则初始卧床时间设为5小时,再逐步延长。(2)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睡眠”的条件反射,如:不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若20分钟未入睡,则起床至困倦再回床。(3)认知调整。纠正错误睡眠观念,如“必须睡够8小时”“失眠会严重影响健康”,减少对失眠的焦虑。(4)放松训练。包括腹式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正念冥想等,缓解躯体紧张。
4.中药方剂与CBT-I的联合应用优势
(1)协同增效。中药调节体质,改善长期失眠的根本病机;CBT-I调整行为与认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2)减少药物副作用。单纯西药治疗易产生耐受性,而中药+CBT-I可逐步减少镇静催眠药用量。(3)提高长期疗效。CBT-I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睡眠习惯,中药巩固疗效,降低复发率。
5.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女,45岁,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失眠2年,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伴心烦易怒、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辨证:肝郁化火,扰动心神。治疗:中药: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5g、栀子6g、酸枣仁15g),每日1剂。CBT-I:睡眠限制:卧床时间调整为23:30~6:00;刺激控制:避免午睡,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放松训练:睡前进行10分钟腹式呼吸。疗效:4周后入睡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6.结语
失眠的治疗需兼顾“身”与“心”,中医“心肝同治”理论结合现代CBT-I,可标本兼治,提高长期疗效。临床中应根据患者证型个性化配伍中药,并指导其调整睡眠行为,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未来可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循证医学研究,优化联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