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起床别急、喝水别猛,心血管护理这些“小动作”很关键

作者:兰静娴

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发布时间:2025-05-23 15:43:45722次浏览[发表证书]

心血管健康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核心环节,它关乎着全身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殊不知,这些细节对心血管护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起床和喝水的方式,就隐藏着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大学问。

1.起床别急,给心血管“缓冲期”

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血压、心率都处于较低水平,血液黏稠度较高,血管也较为脆弱。如果起床过于急切,身体姿势突然改变,会使血液分布发生急剧变化。从躺着到突然站立,大量血液会迅速流向身体下半部分,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容易引发头晕、眼花甚至晕厥等症状。

对于心血管功能较弱的人,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来说,这种突然的变化还会给心脏和血管带来巨大压力。血压瞬间升高,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等严重后果;心脏为了适应突然增加的负荷,需要更努力地工作,容易诱发心律失

常、心肌梗死等疾病。

正确的起床方式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清晨醒来后,先不要急于掀开被子起身,可在床上静卧片刻,让身体从睡眠状态逐渐过渡到清醒状态。利用这几分钟时间,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伸伸懒腰、转动脚踝和手腕,促进血液循环,唤醒全身肌肉和关节。然后慢慢坐起,在床边再稍作停留,让身体适应体位的变化,最后再缓缓起身。这个过程虽然看似繁琐,但却能给心血管足够的缓冲时间,有效降低因起床过猛带来的健康风险。

2.喝水别猛,给血液“稀释”的温柔

水是生命之源,对心血管健康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一夜的新陈代谢,身体通过呼吸、出汗和排尿等方式散失了大量水分,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此时,及时补充水分,能够稀释血液,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然而,喝水的方式如果不正确,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对心血管造成损害。猛喝水会使大量水分在短时间内进入血液,导致血容量迅速增加,加重心

脏负担。尤其是对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这种突然的血容量变化可能引发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等严重问题。

科学的喝水方法是少量多次、缓慢饮用。早晨起床后,先喝一小杯温水,大约100~150毫升即可,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胃肠道和血管。这一小杯水能够迅速被身体吸收,起到初步稀释血液的作用。之后,在接下来的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再分几次慢慢喝完一杯200~300毫升的水,让水分平稳地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逐渐改善血液黏稠度。

除了早晨起床后,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主动、规律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因为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一般来说,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具体可根据个人情况和活动量适当调整。比如,在运动后、出汗较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在睡前适量喝点水,可减少夜间血液黏稠度升高的风险,但不宜过量,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心血管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核心,关乎全身器官运转,而日常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如起床和喝水方式,对心血管护理至关重要。

清晨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一夜睡眠后人体血压、心率低,血液黏稠,血管脆弱。若起床过急,身体姿势突变,血液分布失衡,易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头晕、晕厥。对于心血管功能弱,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还会使血压骤升,心脏负荷加重,进而诱发脑出血、心律失常等严重疾病。正确做法是循序渐进,先静卧,再活动肢体、慢慢坐起并床边停留后起身,给心血管缓冲时间。

水对心血管健康不可或缺,晨起补水可稀释血液防血栓。但猛喝水会使血容量瞬间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问题。科学的喝水方法是少量多次、缓慢饮用,晨起先喝100~150毫升温水,随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分几次喝完200~300毫升,日常也要主动规律饮水,根据自身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