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慢性胃炎能治好吗?日常要注意什么?

作者:李兰富

盐边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09 13:52:09913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日常生活中,“胃不好”几乎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早起就胃胀,吃点辣的就胃痛,饭后总是反酸烧心——这些情况大多和“慢性胃炎”有关。数据显示,慢性胃炎是全球最常见的胃病之一,面对这样一种“常见但难缠”的疾病,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慢性胃炎到底能不能治好?除了吃药,平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要理解慢性胃炎,首先要了解它是什么。简单来说,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可能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规律饮食、吸烟喝酒、长期服药(如止痛药)等因素引起。和急性胃炎相比,慢性胃炎的症状更隐匿、更持久,常表现为上腹不适、胃胀、反酸、恶心、食欲下降等。也正因为这些症状“没有那么疼”,很多人习惯性忽视,直到多年后出现胃溃疡、胃出血,甚至发展为胃癌,才后悔莫及。

说到能不能治好,其实要分情况来看。如果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经过规范治疗,一般是可以“清除病根”的。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在胃内生存的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炎症和溃疡,甚至与胃癌有关。幸运的是,这种细菌是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药物联合治疗清除的,而且复发率不高。如果您被诊断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必恐慌,但也不能拖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很关键。

但如果是非感染性慢性胃炎,比如由长期饮食不规律、压力大、嗜酒吸烟等生活习惯引起的,那就更需要从源头上改变生活方式。很多慢性胃炎患者反复发作,往往就是因为只“吃药不改错”。

饮食,是慢性胃炎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首先要做到规律进餐,按时吃饭,不暴饮暴食,不空腹过久。胃就像一口锅,规律进食才能让它“有活干”,如果三餐时间混乱,胃酸分泌就容易紊乱,对胃黏膜造成伤害。其次是饮食要清淡温和。辛辣、生冷、过硬、过油腻的食物都要尽量避免。尤其是火锅、麻辣烫、烧烤、冷饮等,看似过瘾,其实对胃都是一场“折腾”。

建议多吃些温软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鸡蛋羹、面条、蒸南瓜等,这些既不会刺激胃,又能提供营养。

很多人喜欢早上空腹喝咖啡、晚上吃夜宵,长此以往也容易诱发胃黏膜损伤。建议早餐可以吃点温热的食物垫胃,比如鸡蛋、馒头、豆浆等,避免空腹喝浓茶或咖啡;夜宵则最好不要吃,实在饿了可以少量吃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辣条、炸鸡等“重口味”。

除了吃,情绪管理同样重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焦虑、烦躁、抑郁都可能影响胃的健康。中医讲“怒则伤肝,思则伤脾”,西医也发现情绪波动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让胃酸分泌增多、胃动力紊乱。所以,学会减压、放松心情,哪怕每天抽十分钟听听音乐、散散步、也对胃有益无害。

有些人会问,既然慢性胃炎这么“顽固”,是不是一辈子都好不了?其实,慢性胃炎并非不可逆。很多患者在调整生活 方式后,症状明显减轻,胃黏膜慢慢修复,甚至达到基本不再发作的状态。正是这些“微小的坚持”,才能让胃一点点走向健康。

当然,有些人会在网络或身边听到各种偏方,比如“喝碱水能中和胃酸”“生姜泡水养胃”“每天一勺蜂蜜养胃”等,

面对这些信息,建议大家要保持理性。并不是所有“土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有些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胃酸不足的人再喝碱水,反而可能加重胃部不适;而“养胃”的蜂蜜或牛奶也并不适合所有人。正确做法是,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听取专业医生建议,再结合自身情况做生活调整。

总之,慢性胃炎并不可怕,也不是不能“治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从每一顿饭、每一个习惯、每一次情绪调节中开始认真对待它。治胃病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百米冲刺,它需要你长期地呵护胃、理解胃、配合胃。当你真正把胃当朋友,照顾它、理解它,它也会用健康、舒适、安稳的感觉来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