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但许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检查前常陷入两难:停药可能增加血栓风险,不停药又担心术中出血。
本文将结合医学指南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与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这一机制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至关重要,但同时也会延长出血时间。胃肠镜检查中,即使常规操作也可能导致黏膜微小损伤,若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出血风险显著增加。例如,息肉切除、黏膜剥离等内镜下治疗属于有创操作,若患者同时服用阿司匹林,术中出血量可能增加30%~50%。
2.是否停药需综合评估
(1)检查类型决定风险等级。单纯诊断性检查:若仅进行普通胃肠镜观察, 无活检或治疗计划,且患者无消化道溃疡、出血史,通常无需停药。但需提前告知医生用药史,以便医生评估操作风险。内镜下治疗或活检:若需切除息肉、取活检或进行黏膜剥离,建议停药5~7天。研究显示,停药后出血风险可降低60%~70%。(2)基础疾病影响决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冠心病、脑卒中患者,停药可能诱发血栓事件。需由心内科医生评估血栓风险,若风险较低,可暂时停药;若风险较高,需权衡利弊,或选择替代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消化道疾病患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出血风险更高,需严格遵循医嘱停药。(3)药物种类与剂量差异。阿司匹林:单药治疗者停药5~7天即可;若联合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停药需更谨慎,建议咨询心内科医生。华法林:需停药3~5天,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待INR降至1.5以下再行检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停药时间需根据肾功能调整,一般1~3天。
3.停药的替代方案与风险控制
(1)桥接治疗。对于高血栓风险患者,可在停药期间使用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替代,但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例如,房颤患者术前24小时停用华法林,改用依诺肝素0.6ml/12h皮下注射,术后恢复华法林时需重叠使用48小时。(2)术中止血措施。若无法停药,内镜医生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出血风险:使用止血夹、氩离子凝固术(APC)等止血技术。避免大面积黏膜切除,采用分次、小范围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必要时留院观察24小时。(3)患者教育。停药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若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黑便等症状,立即就医。术后恢复抗凝药物时,需根据出血情况调整剂量。
4.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停药时间需适当延长。(2)肾 功能不全患者:NOACs代谢受影响,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停药时间。(3)孕妇: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胎儿出血风险,需在产科医生指导下决策。
5.患者与医生的沟通要点
(1)提前告知用药史: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及近期调整情况。(2)携带病历资料: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凝血功能报告等。(3)明确检查目的:是否需活检或治疗,以便医生评估风险。(4)咨询多学科意见:必要时联合心内科、消化内科医生共同决策。
6.结论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的患者,做胃肠镜前是否停药需个体化评估。单纯诊断性检查可不停药,但需告知医生;内镜下治疗或活检建议停药5~7天;高血栓风险患者需桥接治疗或选择替代方案。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确保检查安全。记住:停药不是唯一选择,科学的风险管理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