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从确诊到管理,糖尿病健康宣教帮你避开 90% 的认知误区

作者:张柳香

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发布时间:2025-05-09 13:41:45614次浏览[发表证书]

“医生,我血糖正常了,药是不是可以停了?”“吃了降糖药,多吃点饭没关系吧?”在糖尿病门诊,类似的疑问每天都在上演。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但疾病认知率不足40%,许多人因错误观念导致血糖波动、并发症提前出现。事实上,从确诊那一刻起,科学的健康宣教就能帮患者避开90%的认知误区,让控糖之路更顺畅。

1.确诊初期:别被“病耻感”带偏

刚确诊糖尿病时,不少人会陷入认知极端。有人像45岁的王先生那样,觉得“糖尿病是绝症,治不治都一样”,拒绝用药和复查;也有人像60岁的张阿姨,因过度焦虑而“谈糖色变”,顿顿只吃水煮菜,半年后查出贫血。这些都是健康宣教要纠正的首要误区。

健康宣教首先会明确: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通过规范管理,患者完全能拥有和普通人相当的生活质量与寿命。临床数据显示,严格控糖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降低60%以上。同时,“过度控制”不可取——极端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还可能诱发低血糖,反而加重胰岛功能损伤。正确的做法是“平衡饮食”: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理搭配,既控糖又保营养。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只关注空腹血糖”。很多人觉得空腹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却不知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是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诱因。健康宣教强调,糖尿病管理需兼顾空腹(4.4~7.0mmol/L)和餐后血糖(<10.0mmol/L),两者同样重要。

2.用药管理:别被“药物恐惧”误导

“降糖药伤肝肾,能不吃就不吃”“胰岛素会上瘾,用上就停不下来”,这些错误观念让不少患者在用药上走了弯路。58岁的刘大叔确诊后坚持用“偏方”代替药物,两年后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入院;而35岁的小李认为“进口药一定比国产药好”,擅自换药后频繁低血糖。

健康宣教明确:正规降糖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是安全的。药物说明书上的“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指的是已有肝肾疾病的患者需调整剂量,并非药物本身会损伤健康器官。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不存在“上瘾”一说,对于胰岛功能衰退的患者,及时使用反而能保护残余胰岛功能。

更关键的是,宣教强调“用药个体化”。降糖药没有“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肥胖患者可能更适合双胍类,餐后血糖高的人可能需要α-糖苷酶抑制剂。患者擅自换药、停药,轻则血糖反弹,重则诱发急症。

3.饮食与运动:避开“极端化”陷阱

“糖尿病不能吃水果”“主食吃得越少越好”,这些饮食误区让控糖生活失去色彩。62岁的赵阿姨三年没碰过水果,结果维生素缺乏;而退休教师老周每天主食不超一两,却因饥饿导致脂肪分解过快,出现酮症。

健康宣教的饮食核心是“总量控制、种类多样”。低GI水果(如苹果、草莓)在两餐间少量食用(每次200克左右),不会明显升糖;主食也不能过少,每日需根据体重和活动量摄入150~300克,且应粗细搭配(如大米加燕麦),避免精制米面过量。同时要警惕“隐形糖”:有些“无糖食品”虽不含蔗糖,却含大量精制面粉,升糖速度不慢。

运动误区同样常见。有人认为“运动越剧烈,降糖效果越好”,结果过量运动诱发低血糖;也有人觉得“没时间运动,干脆不做”。健康宣教建议: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最适合,每周150分钟即可,运动时间选在餐后1~2小时,随身携带糖果备用。

4.并发症预防:别等“有感觉”才重视

“没症状就是没事”,这种侥幸心理让许多人错过并发症干预时机。临床中,30%的患者首次就诊时已出现并发症,这与忽视早期信号有关。

健康宣教详解并发症的“隐形信号”:皮肤瘙痒、伤口难愈可能是神经病变;视力模糊要警惕视网膜病变;夜尿增多可能是肾病早期。这些症状早期干预可逆,晚期则难以挽回。同时强调“综合管理”:控糖的同时,需将血压、血脂、体重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这比单纯控糖更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管理是场持久战,认知误区是最大的“拦路虎”。从确诊到长期管理,健康宣教就像“导航系统”,帮患者避开陷阱。相信科学、遵从指导,才能在控糖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