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两种急性心脏问题。尽管两者都与心脏供血不足有关,但其病因、症状、严重程度及急救措施存在显著差异。正确识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并提高预后质量。
1.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定义
(1)心绞痛。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胸痛或不适。它通常是冠心病的表现之一,属于慢性疾病,但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急性发作。(2)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俗称“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或近乎完全阻塞,导致部分心肌因长时间缺血而坏死。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3)关键区别:心绞痛是可逆的心肌缺血,通常不会造成心肌永久性损伤。心肌梗死是不可逆的心肌坏死,必须立即就医。
2.病因与危险因素
(1)心绞痛的病因。稳定型心绞痛:
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肌需氧量增加,但因血流受限而引发疼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动脉斑块破裂或血栓部分阻塞血管,可能在静息时发作,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可能进展为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与动脉硬化无关,常发生于休息时,尤其是夜间。(2)心肌梗死的病因。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冠状动脉痉挛持续较长时间,导致血流中断。其他少见原因:栓塞、血管炎或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3)共同的危险因素。不可控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家族史、性别(男性风险更高)。可控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长期压力、不健康饮食。
3.症状对比
(1)心绞痛的典型症状。胸痛或压迫感:通常位于胸骨后,可能放射至左肩、手臂、颈部或下颌。诱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或饱餐后发作。持续时间:通常持续2~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伴随症状:可能伴有出汗、恶心,但通常无濒死感。(2)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剧烈胸痛:疼痛更持久(通常>20分钟),程度更重,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伴随症状: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头晕、濒死感。不典型表现(尤其女性或糖尿病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上腹痛、背痛、乏力或晕厥。(3)关键区别:心绞痛通常由活动诱发,休息可缓解;心肌梗死疼痛更剧烈且持续,常伴全身症状。心绞痛不会导致心肌坏死,而心肌梗死会。
4.诊断方法
(1)心绞痛的诊断。病史与体格检查:医生通过症状描述初步判断。心电图:发作时可能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运动负荷试验:观察运动时心电图变化。冠脉CTA或造影:评估血管狭窄程度。(2)心肌梗死的诊断。心电图: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心肌酶检测:肌钙蛋白显著升高。冠脉造影:明确阻塞位置,指导介入治疗。
5.急救护理措施
(1)心绞痛的急救。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平卧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5分钟后可重复,最多3片)。若疼痛持续>15分钟,应怀疑心肌梗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冷静,避免紧张加重心脏负担。(2)心肌梗死的急救。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说明疑似心梗。让患者静卧,避免任何体力活动。嚼服阿司匹林(160~325mg),除非有禁忌症。如有条件,监测血压和心率。若患者意识丧失,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注意:不要自行驾车去医院,救护车可提供专业救治。不要拖延,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2小时内。
6.总结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虽然症状相似,但严重性和预后截然不同。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警告信号,而心肌梗死是致命急症。关键在于:识别症状:心绞痛通常短暂且可缓解,心梗疼痛剧烈且持久。及时急救:心绞痛可含服硝酸甘油,心梗必须立即就医。长期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冠心病进展风险。
提高公众对这两种疾病的认知,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可以挽救无数生命。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切勿犹豫,务必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