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抑郁,怎么进行心理疏导?

作者: 欧艳芳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发布时间:2025-04-25 13:52:02710次浏览[发表证书]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不仅让患者承受肢体震颤、运动迟缓等身体上的折磨,还常常如阴霾般笼罩其心理世界,引发抑郁情绪。相关数据显示,相当比例的帕金森病患者会经历抑郁困扰,这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阻碍疾病的治疗进程。因此,探寻针对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有效心理疏导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疏导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对于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首先要帮助他们识别负面认知。许多患者会因疾病导致的生活能力下降,产生“自己成了累赘”“未来毫无希望”等不合理想法。通过耐心倾听和引导式提问,让患者察觉这些思维模式。接着,协助患者挑战负面认知。例如,当患者认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任何事”时,引导其回忆过去成功克服困难的经历,分析当前情况与过去的差异,指出其仍具备的能力,如语言表达、部分肢体协调动作等,让其明白想法与现实存在偏差。引导患者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鼓励患者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如家人的关爱、治疗取得的微小进步等。可让患者每天记录三件让自己感到欣慰或开心的事,强化积极认知。

2.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个性化疏导策略

人本主义疗法重视人的自我实现和内在潜能。对于帕金森病抑郁患者,要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患者处于何种情绪状态,都以尊重、接纳的态度对待,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愿意敞开心扉。理解患者的独特经历和感受。每个患者患病前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不同,对疾病的反应和内心需求也有差异。比如有的患者原本事业有成,患病后因无法继续工作而痛苦;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更在意他人看法。针对这些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疏导方案。激发患者的自我成长潜能。引导患者认识到,尽管身体受限,但仍有能力掌控部分生活,如自主安排日常活动、参与兴趣爱好等。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愿望和追求,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如学会一种新的手工制作、每天阅读一定时间等。

3.医护人员协同的综合疏导策略

在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心理疏导中,医护人员协同合作至关重要。医生主要负责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以专业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进展,让患者了解疾病虽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合理治疗和生活管理,能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护士则在日常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与患者接触时间多,能更细致地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情感上的安慰和鼓励。比如,在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不断鼓励患者坚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心理治疗师运用专业心理技术,如前面提到的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疏导。三方定期沟通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共同商讨疏导方案。

4.长期跟踪与动态调整疏导策略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情绪也可能随病情发展、治疗阶段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因此需要长期跟踪和动态调整疏导策略。建立详细的跟踪档案,记录患者每次心理疏导的内容、情绪变化、应对方式等信息。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可采用专业的心理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了解抑郁程度的改变。根据跟踪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疏导策略。若患者抑郁情绪有所缓解,可适当减少直接的心理干预次数,但保持一定频率的随访,鼓励患者继续运用所学技巧自我调节,并引导其逐步恢复社交活动,增强社会支持。若抑郁情绪加重,深入分析原因,可能是病情恶化、治疗副作用影响,或是生活中遭遇重大应激事件。针对不同原因,调整疏导重点。若是病情因素,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优化治疗方案;若是生活事件,帮助患者应对困难,重新调整认知和行为模式,确保疏导策略始终贴合患者的实际需求,有效缓解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