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骨病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因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缺乏等引发的骨骼病变。血透虽能清除毒素,但难以完全纠正钙磷失衡,长期血透患者易出现骨痛、骨折、骨骼畸形及血管钙化等肾性骨病表现。通过饮食管理、钙磷调节、维生素D补充、甲状旁腺激素监测与治疗和定期运动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肾性骨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1.肾性骨病的危害
肾性骨病对血透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骨骼本身来看,它会导致骨质疏松,使骨骼变得脆弱易折,患者可能仅仅因为一次轻微的摔倒就出现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引起骨痛,疼痛可能持续存在,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此外,肾性骨病还可能导致骨骼畸形,影响患者的外观和身体功能。从全身健康角度而言,它可能引发血管或其它软组织钙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进一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2.肾性骨病的成因
肾性骨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肾脏功能受损后,对磷的排泄能力下降,导致体内磷潴留,高磷状态会刺激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过量的甲状旁腺激素会从骨骼中摄取大量的钙质,导致骨的转化、矿化、容量和线性生长或强度异常。此外,肾脏产生活性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减少了肠道中钙质的吸收,使血钙降低,进一步加重了骨骼的损害。
3.预防肾性骨病的策略
(1)饮食管理。饮食管理是预防肾性骨病的基础。血透患者应限制磷和钠的摄入,避免食用高磷食物,如豆类、坚果、动物内脏、海产品、软饮料等。同时,要控制钠盐的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可以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量,如鱼肝油、蛋黄等,或遵医嘱服用维生素D制剂。此外,患者应保证摄入充足的热量,防止出现营养不良,可多吃营养丰富、高 蛋白、低磷、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并注意食物的多样化与均衡搭配。(2)钙磷调节。肾性骨病的血透患者需通过综合措施调节钙磷水平。患者需要定期检测血钙、血磷水平,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方案。饮食管理方面,需限制高磷食物,增加低磷食物。药物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镧、醋酸钙),减少肠道磷吸收;同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或钙剂(如碳酸钙),促进钙吸收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3)维生素D补充。对于肾性骨病的血透患者,维生素D补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由于患者常存在活性维生素D缺乏,建议优先补充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活性维生素D制剂,以促进钙吸收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剂量需根据血钙、磷及PTH水平动态调整,避免高钙血症。同时,定期监测血清25-羟维生素D、血钙、磷及PTH水平,评估疗效并调整方案。补充期间需限制高磷饮食,确保钙磷代谢平衡。(4)甲状旁腺激素监测与治疗。定 期监测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是预防和治疗肾性骨病的重要环节。当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持续升高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如骨化三醇)、拟钙剂(如西那卡塞)或磷结合剂,必要时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中需警惕高钙血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5)定期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降低骨丢失。血透患者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上下台阶、慢跑等,也可以借助器械进行肌力练习。透析日可按照运动疗法进行床上运动,非透析日可进行户外运动和日光浴。运动时间和强度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6)心理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预防肾性骨病也有积极影响。骨代谢受机体内分泌因素影响,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内分泌平衡的保证。血透患者长期承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和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