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发病率约为2%-7.5%。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牛奶蛋白中的某些成分可能触发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胃肠道、呼吸道等多系统症状。CMPA不仅影响婴幼儿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还可能增加未来其他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因此,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和科学管理至关重要。
1.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病机制
牛奶蛋白过敏是由免疫系统对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产生异常反应引起的。牛奶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其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是最主要的过敏原。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CMPA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IgE介导的过敏反应(速发型)
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通常在摄入牛奶后几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症状。典型表现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2)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迟发型)
由T细胞或其他免疫机制介导,症状通常在摄入牛奶后数小时至数天出现。常见表现包括慢性腹泻、便血、特应性皮炎等。
(3)混合型(IgE和非IgE共同介导)
部分患儿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机制,症状表现复杂,如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2.临床表现
CMPA的症状涉及多个系统,且个体差异较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以下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1)皮肤症状
①IgE介导: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面部或全身红斑。②非IgE介导:特应性皮炎(湿疹),尤其是顽固性、反复发作的皮疹。
(2)胃肠道症状
①IgE介导:进食后迅速呕吐、腹痛、腹泻。②非IgE介导: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慢性便秘。
(3)呼吸道症状
鼻塞、流涕、咳嗽、喘息(较少见,需与呼吸道感染或哮喘鉴别)。
(4)全身严重反应
过敏性休克(IgE介导,罕见但危及生命)。
3.诊断方法
由于CMPA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饮食回避试验综合判断。
(1)详细病史采集
喂养方式;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及与牛奶摄入的关系;家族过敏史。
(2)实验室检查
①IgE介导的CMPA: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结果支持诊断,但需结合临床表现。②非IgE介导的CMPA:目前无特异性检测方法,主要依赖饮食回避-激发试验。部分患儿可进行粪便潜血试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辅助检查。
(3)饮食回避-激发试验(诊断金标准)
①回避阶段:严格避免牛奶及奶制品2-4周,观察症状是否改善。②激发阶段:在医生监督下重新引入牛奶,观察症状是否复发。
若症状再现,可确诊CMPA;
若无症状,可排除诊断。
注意:IgE介导的过敏患儿进行激发试验时需谨慎,应在具备急救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非IgE介导的患儿可在家中进行激发,但需密切观察迟发反应。
4.治疗与管理
CMPA的治疗核心是严格回避牛奶蛋白,同时保证婴幼儿的营养需求。治疗方案因喂养方而异。
(1)母乳喂养婴儿
①母亲饮食调整:母亲需严格避免牛奶及奶制品;建议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避免营养缺乏。②观察婴儿症状:若母亲饮食调整后症状未改善,需考虑其他过敏原。
(2)配方奶喂养婴儿
①首选深度水解配方(eHF):适用于大多数CMPA患儿,蛋白质被分解为小分子,降低致敏性;有效缓解90%以上患儿的症状。②氨基酸配方(AAF):用于重度CMPA、对深度水解配方无效或多食物过敏患儿;完全不含牛奶蛋白,无过敏风险。③不推荐使用部分水解配方、羊奶或豆奶:部分水解配方仍可能致敏;羊奶蛋白与牛奶蛋白存在交叉过敏;豆奶可能引起大豆蛋白过敏,且不适合6个月以下婴儿。
(3)辅食添加注意事项
回避牛奶及奶制品;可选择替代钙源。
(4)自然耐受与随访
约50%-80%的CMPA患儿在3-5岁可自然耐受牛奶;建议每6-12个月评估一次,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口服耐受试验。
5.总结
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幼儿期常见的食物过敏,多数患儿可随年龄增长自然耐受,但需定期随访评估。通过科学的诊断和管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减少远期过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