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心脏介入治疗后的精细护理策略

作者:黄晓兰

四川省仪陇县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5:23:231705次浏览[发表证书]

心脏介入治疗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治疗技术,其通过运用导管等医疗器械,在影像学设备的辅助下,实现对体内心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心脏介入治疗展现出创伤微小、恢复迅速、疗效显著等优势。然而,介入治疗后,患者仍需接受细致周到的护理工作,以保障治疗成效及促进患者康复。

1.一般护理

术后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涵盖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关键指标。在介入治疗后的初期阶段,建议每1530分钟进行一次生命体征的测量,直至体征稳定后,方可适度延长测量间隔。若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波动,例如血压降低、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应立即通知医疗团队进行相应处理。介入治疗过程中,通常需通过血管穿刺引入导管,因此,穿刺部位的护理显得尤为关键。术后应确保穿刺部位的清洁与干燥,避免接触水分,以预防感染。建议使用沙袋对穿刺部位施加68小时的压力,以降低出血风险。同时,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渗血或血肿等现象,一旦发现渗血,应立即更换敷料并重新施加压迫以止血。

2.并发症护理

在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出血与血肿为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中,除需密切监测穿刺点状况外,亦应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其他部位出血征兆,例如牙龈、鼻腔出血,血尿及黑便等。对于轻微出血及血肿情况,可采取局部压迫及冷敷等保守治疗措施;然而,若出现大量出血或血肿持续扩大,则需立即采取手术止血措施。介入治疗后,由于血管内膜受损及患者长时间卧床,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护理人员应积极指导患者尽早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肢体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根据医师处方,给予患者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并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是否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下降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处理。此外,感染亦为介入治疗后潜在并发症之一。术后应遵循医嘱,为患者施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并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通风与消毒。加强患者营养支持,以增强其免疫力。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寒战、局部疼痛等感染迹象,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措施。

3.心脏功能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后,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动态监测及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患者维持卧床休息状态,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波动,以降低心脏负荷。应向患者提供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方案,确保其排便顺畅,防止用力排便。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任何异常变化。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胸痛或不适感,尤其是持续性或加重的疼痛,观察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症状,注意患者是否感到心跳不规则或有心悸现象,以及其他症状如头晕、乏力、出汗等。建议患者在术后初期维持卧床休息状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和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限制食盐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鼓励适量饮水;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如果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预防出血风险。

4.心理护理

在心脏介入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通常与对疾病的忧虑以及身体不适等因素有关。护理人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通过沟通交流来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而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慰藉。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阐述介入治疗的成效及其康复流程,以增强患者对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识,从而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

5.结语

在心脏介入治疗后,精细化护理措施对于保障治疗成效及患者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专业人员需对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并实施有效的护理策略,以预防及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此外,提供心理支持及康复指导亦是不可或缺的,旨在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