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全麻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麻醉医师的“时间暂停术”说明书

作者:胡春江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4:15:081270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医疗领域,全麻常常被患者误解为仅仅是睡一觉。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全麻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如同麻醉医师施展的“时间暂停术”,其中蕴含着诸多专业知识和严谨操作。

全麻与睡眠的不同之处

1.产生机理与作用。全麻是人为给予药物诱导大脑功能暂时抑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伴随呼吸、循环等功能的暂时抑制。而睡眠是机体主动诱导的大脑暂时性休息过程,其目的包括器官功能修复、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等,是一种保护性抑制过程。

2.意识恢复的可逆性。睡眠到意识恢复是主动觉醒,由大脑内在的唤醒功能决定。例如,当我们的生物钟或者身体休息足够时,就会自然醒来。然而,全麻到意识恢复是被动的,需要麻醉医生停用全麻药物才能实现。

3.脑电图模式。全麻过深时脑电波会出现爆发抑制,而睡眠脑电波中不会有这种情况。并且不同阶段的脑电模式差异明显,浅麻醉与深麻醉的脑电特征不同,快速眼动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脑电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

4.作用分子靶点。大脑皮质连接完整性暂时中断是全麻的显著特征,而在睡眠时皮质连接完整性不受影响。这表明全麻和睡眠在微观的分子作用靶点上存在本质区别。

5.时机不同。全麻在准备完善的情况下随时可以实施,例如在手术需要时,麻醉医生可以根据手术安排和患者情况迅速开展全麻。而睡眠在正常情况下是在身体疲乏时自然发生的。

麻醉全过程解析

1.术前:评估风险、制订麻醉方案。手术前一天,麻醉医生会进行麻醉前访视。他们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身体基本健康状况等,了解患者的饮食起居习惯,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麻醉效果。同时,医生会关注患者的既往慢性病史、手术及用药史、药物食物过敏史等。例如,如果患者有心脏病史,麻醉医生在制订麻醉方案时就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此外,还要考虑患者是否对麻醉药物存在过敏或抵抗问题,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如果在术前访视中发现患者身体状况存在疑义,或者其他部位疾病未治愈、病情不稳定以致严重增加麻醉手术风险时,麻醉医生有权叫停手术,提出完善方案,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2.术中:密切监测体征、应对突发状况。(1)调整麻醉深度。当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麻醉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基础身体指标。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手术部位及出血情况动态调整麻醉深度。比如在进行开颅手术时,麻醉深度需要精确控制,以避免影响大脑功能。如果手术部位靠近重要血管,出血风险高,麻醉医生可能会适当加深麻醉深度,确保患者不会因为疼痛或手术刺激而出现意外的身体反应。(2)处理突发状况。在非全麻期间,当患者出现自主呼吸暂停时,麻醉医生要及时引导患者进行气道的建立,使用相关设备维持呼吸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缺氧状态,降低血氧供给不足的发生率。对于出现大出血、血压异常波动以及心律失常等突发情况的患者,麻醉医生会迅速采用相应干预方式。例如,当患者出现大出血时,麻醉医生可能会加快输液速度,补充血容量,并根据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术后:唤醒患者、帮助镇痛。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将患者送回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在术后麻醉苏醒期,医生会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并唤醒患者。当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后,医生会询问患者感受,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术后康复要点。同时,医生会利用相关药物帮助患者镇痛,减轻术后的剧烈疼痛。这有助于提升患者手术期间的舒适度,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全麻与睡眠本质上有着诸多不同。在整个全麻过程中,患者看似只是简单地“睡一觉”,实际上背后是麻醉医生的精心守护、精准调控和及时处置,麻醉医生如同“时间暂停术”的操控者,保障着患者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