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新思路——中医中药治疗

作者:丁冠福

北海市中医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4:15:532017次浏览[发表证书]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在当今社会,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满、疼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反复,难以根治,困扰着许多人的正常生活。慢性胃炎主要靠胃镜检查诊断,胃镜下根据胃黏膜表现主要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少部分特殊类型胃炎。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存在较密切关联,让患者忧心忡忡。

1.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较于浅表性胃炎仅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导致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减少甚至消失的一种病理状态。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能诱发该病。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而平坦、黏液减少、黏膜变薄等表现,病理检查则提示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等特征。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以抗幽门螺旋杆菌为主,结合胃黏膜保护、促胃动力等对症治疗,近年来随诊抗菌治疗成功率下降,本病的防治遇到了较大挑战。中医中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通过辨证论治内服方药及中医特色外治等方法,展现出了较好疗效,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痛”范畴,中医认为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病因致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而引发该病。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旨在疏通气机,恢复胃腑和顺通降之性,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

3.中医治疗方法

1)内服方药

根据本病症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等表现,中医大致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四个证型。

①脾胃虚弱证: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等。治法为健脾益气,和胃止痛,常用方剂为香砂六君汤加减。方剂中药物相互配伍,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提升人体的正气,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②肝胃不和证:常见胃脘胀满或疼痛、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或加重、苔薄白、脉弦等。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较为常用。通过疏肝解郁、理气行滞,可有效调节肝脏的疏泄功能,使气机通畅,缓解因肝气犯胃导致的胃部胀满疼痛等症状,调节情志,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对胃部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③脾胃湿热证:症见胃脘灼热胀痛、嘈杂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黄等。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常用藿朴夏苓汤或清中汤加减,此类药物可清除脾胃内蕴结的湿热之邪,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和整体身体状态。④胃阴不足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等为主要表现。治法为滋阴养胃,常用益胃汤加减。这些药物能够滋养胃阴,补充胃部阴液的亏损,缓解胃部的隐痛、干燥等症状,促进胃黏膜的滋养和修复。

2)中医特色外治

①穴位埋线:选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位,将可吸收的羊肠线埋入穴位内,一般15-20天进行一次治疗,通过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的作用。穴位埋线疗法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胃部的营养供应,促进胃黏膜的修复。②艾灸: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条或艾炷,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穴位,如神阙、关元、气海、中脘等穴位。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健脾益胃的功效。③推拿按摩:通过揉、按、推、拿等手法作用于腹部及相关穴位,如摩腹、揉中脘、点按足三里等。推拿按摩能够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胃肠道的气机,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胃部的消化吸收能力,缓解胃脘胀满、疼痛、嗳气等不适症状,同时还能放松身心,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促进身体的康复。

总之,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中医中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客人弥补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的局限,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