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健康问题增多。冠心病是常见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全球每年约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占比较大。但很多人对其了解不足,存在误区。普及知识,增强预防意识,对健康至关重要。
1.冠心病的定义与本质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冠状动脉为心脏供血,一旦被粥样硬化斑块堵塞,心脏便得不到充足血氧。斑块由细胞碎片、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在血管壁沉积形成,使血管逐渐僵硬狭窄。二、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1)不可改变的因素
①年龄与性别。随年龄增大,发病率升高,40岁以上人群更易发生。男性发病早于女性,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保护发病率低,绝经后与男性接近。
②遗传因素。如果家族当中有直系亲属患有冠心病,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发病,那么个体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会更高,这是因为遗传因素会对该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2)可改变的因素
①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长时间摄入高糖、高脂、高盐食物,会使血脂发生异常,血糖波动,血压升高,提高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吸烟与饮酒:吸烟也会引发冠心病,烟草当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还会对血脂代谢产生影响。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缺乏体力活动,会让身体的代谢能力降低,导致血脂异常,体重增加,同时也会让心脏功能减弱,提高冠心病发生率。
②疾病因素。高血压:高血压会让血管壁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压力,使血管内皮受损,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血脂: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偏高,会引发冠心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将多余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从而对血管进行保护。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脂代谢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冠心病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3.冠心病的常见症状
(1)典型症状
①胸痛。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憋闷样、胸部压榨性疼痛。一般会在饱餐、情绪激动、体力活动下诱发,休息或者是含服硝酸甘油后可以得到缓解。
②胸闷气短。患者在活动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呼吸费力、气短、胸闷等症状,休息后可以得到缓解,这是因为心脏供血不足使心肌发生了缺氧。
(2)不典型症状
①胃肠道症状。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容易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
②心律失常。冠心病可能会对心脏的电传导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
③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的患者虽然存在心肌缺血情况,但是并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更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女性、糖尿病、老年患者症状可不典型。
4.冠心病的日常预防措施
(1)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合理饮食。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低糖、低脂、低盐饮食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鱼类、全谷物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减少精制糖、胆固醇、动物脂肪摄入。每天食盐的摄入量要小于5克,食用油摄入量小于30克。
②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像太极拳、游泳、慢跑、散步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提高心脏功能,降低冠心病发生率。
③戒烟限酒。吸烟人群要尽早戒烟,饮酒要适量。
(2)控制基础疾病
①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根据医嘱及时服用药物,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病或者是糖尿病的患者,更要将血压控制到理想范围内。
②高血脂患者。高血脂患者定期测量血脂水平,根据血脂异常情况服用相关药物。
③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应该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血糖指标,通过药物、运动、饮食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糖尿病对血管所造成的损伤。
(3)定期体检与早期筛查
超过40岁的人群,特别是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冠心病并进行积极治疗。
总之,对于冠心病,我们要早了解、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讳疾忌医,守护“心”健康,让幸福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