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指发生在鼻咽顶壁与侧壁,尤其是咽隐窝,是一种头颈部恶性肿瘤,在中国以华南地区的广东省和广西省的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获得较好的预后。鼻咽癌的发病因素包括:EB病毒感染、免疫力降低、空气和水土等环境污染导致、长期食用咸鱼和腊肉等腌制类食物、遗传因素等,都可以导致鼻咽癌的发病。高危人群包括:EB病毒携带人群,长期吸烟喝酒熬夜人群,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长期接触油烟、挥发性化学物品的人群,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群,居住在鼻咽癌高发地的中老年人群。鼻咽癌的常见症状有晨起时鼻咽大出血、鼻塞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及听力下降、面部麻木视力下降等。健康体检人群的鼻咽癌筛查方法有EBV检测,例如EBV-IgA和EA-IgG,其中EBV-IgA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灵敏度较高,其浓度呈倍数升高应结合EA-IgG分析,进一步做鼻咽镜,必要时取鼻咽腔肿块及颈部淋巴结进行病理活检和基因分析。此外超声、核磁共振MR、CT等有辅助诊断作用,怀疑有癌细胞转移时推荐PET-CT筛查。鼻咽癌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疾病预后。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营养支持治疗、中医治疗、放化疗、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在此介绍一种以获取病人肿瘤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及能体外筛选最合适的化疗药物的技术方法,类器官技术。
类器官即类似真实器官,但又跟体内器官不完全一致的体外模型,其技术是由干细胞或从病人肿瘤组织中提取肿瘤细胞在特定的体外3D培养微环境下自组织发育而来的、高度模拟体内真实器官特征的小型化体外模型。其能在很大程度模拟目标肿瘤细胞的遗传和表现特征,因此被广泛运用在疾病建模、药物筛选、精准医学、基因编辑、器官再造等医学研究领域,其2013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技术。研究显示,在药物发现与开发研究方面,利用3D类器官快速高通量筛选技术对来自卵巢癌或腹膜肿瘤患者的类器官的240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筛选,能在手术后7天内提供个性化的药物敏感性曲线,可从结构相似的候选肿瘤中选择有效药物,并研究不同药物联合治疗的协同效应。成功培养的类器官不但可以稳定传代,还具有与患者体内肿瘤细胞高度一致的组织学分子特征、药物敏感性和遗传稳定性。随着新药研发的快速发展,在临床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杀伤肿瘤细胞,预防肿瘤复发,联合用药经验已得到更好的应用,部分患者也存在单一药物治疗,然而肿瘤类器官药物实验既可以检测化疗药物和大部分靶向药物,也可以评价单一药物和联合用药的疗效好坏,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药物。在此特别注意一些需经体内代谢生成抗肿瘤活性成分来发挥药效的化疗药物如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在用类器官检测化疗药物敏感性时,需考虑体内药物代谢作用的影响,其原型药物不能用类器官进行检测,在没有更好的替代药物的情况下,建议用相应的活性代谢产物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如用5-FU代替卡培他滨、用SN-38代替伊立替康等。目前该技术可建立的实体肿瘤类器官模型有头颈部鳞癌[包括口腔内(口底、舌头和牙龈/牙槽)、咽、喉、唾液腺、鼻腔和颈部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原发及转移性胃癌、食管癌、原发性胰腺癌、原发性乳腺癌、肺癌、原发性肝癌、胆囊癌、胆管癌、转移性结直肠癌、小肠癌、原发性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癌、肾上腺癌、原发及转移性前列腺癌、子宫肿瘤、阑尾癌、原发性卵巢癌、原发性宫颈癌、软组织恶性肿瘤、骨恶性肿瘤、原发及转移性黑色素瘤等。医生采集的肿瘤组织样本的大小应参照相应的指南共识,并设法尽量缩短组织的离体时间和避免污染,将肿瘤组织样本迅速放入装有肿瘤样本专用保存液的无菌管中低温(4℃左右)保存并快速运转至检测平台,此条件下即使储存长达72小时仍可成功建立类器官。因此,当由于某些不可避免因素导致肿瘤组织样本离体时间过长而不能及时送检,检测平台收到样本后也应尽量处理并尝试类器官培养,以免损失珍贵样本,同时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判断类器官构建成功率及类器官库的建立等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肿瘤患者可通过有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送样检测,也可通过第三方检测单位送样检测。作为辅助肿瘤精准诊疗的一种新技术,应用类器官指导患者临床用药应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最大化改善患者预后为目的,对于无法从治疗方法中获益的病人,或者一些罕见、难治性的肿瘤病人可考虑进行类器官肿瘤细胞体外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实验。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验结果和治疗情况综合判断,从而为患者选择合适药物。
类器官技术应用于体外药物筛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不断的探索研究,其指导临床用药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目前仅能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用药参考,不能完全模拟患者用药后体内的真实情况,类器官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南和相应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中。总之,类器官技术可在临床治疗的关键时刻、无药可用时刻助一臂之力,让患者喜出望外,看到生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