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一呼一吸间的奥秘:中医“气”与呼吸的深层关联

作者: 覃智强

广西玉林博白县中医医院发布时间:2025-04-11 15:02:23926次浏览[发表证书]

1.中医“气”的概念:生命能量的本源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气”是一个极为关键且抽象的概念,被视作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动地阐述了人体与自然之气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依靠天地之气得以生存。

中医的“气”种类繁多,涵盖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藏于肾中,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对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以及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起着推动和激发作用;宗气由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对呼吸运动、血液循行以及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营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的作用;卫气由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行于脉外,具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节腠理的功能。这些不同的“气”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呼吸与“气”的生成:内外之气的交融

呼吸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在中医看来,这一过程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人体通过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这是“气”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与此同时,脾胃从摄入的食物中运化出水谷精气,二者结合形成宗气。正如《灵枢・五味》所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明确指出了水谷精气对维持人体之气的重要性。

呼吸的深度、频率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清气的吸入量,进而影响宗气的生成。若呼吸深长均匀,清气吸入充足,宗气生成有源,人体的呼吸功能、血液运行等生理活动便能正常进行;反之,若呼吸短促浅表,清气吸入不足,宗气生成匮乏,就可能导致气短、乏力、心悸等一系列症状。

3.呼吸与“气”的运行:生命节律的协调

“气”在人体内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其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呼吸过程中,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正是“气”运行的重要体现。肺气宣发,将卫气、津液等布散到体表,发挥温煦、滋养和防御作用;肺气肃降,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将吸入的清气及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并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输至肾和膀胱。

正常的呼吸运动,有助于维持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平衡。若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会导致气机紊乱,引发咳嗽、气喘、胸闷等病症。例如,外感邪气侵袭肺部,肺气失于宣发,就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而痰湿内阻,肺气失于肃降,则会导致呼吸困难、咳痰等表现。

4.呼吸调节与“气”的平衡:养生保健的关键

基于呼吸与“气”的紧密联系,通过调节呼吸来促进“气”的平衡,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医传统的呼吸养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中的呼吸配合,以及冥想中的调息,都是通过有意识地调整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奏,来调节体内之气的运行。

以太极拳为例,其强调“以意领气,以气催形”,在练习过程中,配合缓慢、均匀、细长的呼吸,使气息深入丹田,有助于培补元气,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此外,腹式呼吸也是一种有效的呼吸调节方法,通过膈肌的运动,加大胸腔容积,增加氧气吸入量,促进胃肠蠕动,对调节气机、改善消化功能有着积极作用。

5.现代科学视角下的中医“气”与呼吸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揭示中医“气”与呼吸的奥秘。从生理学角度看,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氧气运输以及能量代谢等机制,与中医“气”的生成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氧气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与中医所强调的自然界清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相似;而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也与中医“气”作为生命活动动力的观点相契合。

此外,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也为理解中医“气”的调节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呼吸调节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免疫功能,维持人体的内环境稳定,这与中医通过调节“气”来平衡人体阴阳、抵御疾病的理念不谋而合。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医理论,还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的呼吸调节,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