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如何识别孩子的抑郁情绪?

作者:王平贵

(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5-02-14 15:53:16926次浏览[发表证书]

引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报告,全球约3.5亿抑郁症患者中,12-18岁青少年占比达10%,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我国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24.7%,高中生达37.4%。但令人担忧的是,约60%的家长无法准确识别孩子的抑郁信号,往往将异常表现误认为“青春期叛逆”或“性格问题”。

儿童抑郁症的识别困难源于其特殊表现:9岁以下儿童常通过躯体症状(如腹痛、头痛)表达情绪困扰;青少年则可能表现为易激惹而非典型悲伤。更严重的是,未及时干预的儿童抑郁症患者,成年后复发风险增加40%,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倍。

解码无声的求救:儿童抑郁的12个关键信号

1.情绪维度

1)持续性情感受损≥2周)。幼儿:频繁哭闹且安抚无效,对玩具失去兴趣。学龄儿童:常说“活着没意思”,过度自责(如反复说“都是我不好”)。青少年:莫名流泪,出现“情感麻木”表现。

2)异常情绪波动。暴躁易怒:因小事剧烈发火(如摔打文具、攻击宠物)。情感矛盾:渴望陪伴又拒绝沟通,出现“推开式依赖”。

3)快感缺失。放弃原有爱好(如停学钢琴、不再参加球队训练)。对奖励机制无反应(如考好成绩也无喜悦)。

2.行为改变

1)社会功能退化。拒绝上学: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周一早晨频繁腹痛)。社交退缩:删除社交账号,回避朋友聚会。学业滑坡:成绩断崖式下跌,漏写作业次数增加。

2)自我伤害行为。隐蔽性自残:用长袖遮盖割伤,收藏刀片等危险物品。风险试探:频繁谈论死亡,搜索自杀相关资讯。

3)生物节律紊乱。睡眠异常:入睡困难(≥1小时)或早醒(比平时早2小时以上)。饮食失调:暴食后催吐,或连续数日几乎不进食。

3.认知特征

1)负性认知三联征。自我否定:“我什么都做不好”。环境消极:“没人真正关心我”。未来无望:“事情永远不会变好”。

2)注意力障碍。阅读时反复读同一段落。无法完成简单指令(如收拾书包需1小时以上)。

鉴别诊断:如何区分抑郁与正常情绪波动

1.核心判断标准

 

维度

正常情绪波动

抑郁倾向

持续时间

≤3天

≥2周且每日出现

社会功能

能基本完成日常任务

显著影响学习生活

缓解因素

娱乐/休息后改善

任何活动无法改善

躯体症状

偶发、轻微

多发、持续

 

2.常见误判案例解析

案例114岁男生沉迷游戏拒绝出门。

误判:网瘾。真相:通过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痛苦,伴有早醒、体重下降。

案例28岁女孩反复腹痛就医无果。

误判:胃肠疾病。真相:父母离异后出现心因性疼痛,检查结果均正常。

科学评估:家庭观察与专业工具结合

1.家庭观察法

情绪日记法:连续2周记录孩子每日情绪变化(可使用表情符号评分)。绘画投射测试:分析“房树人”绘画中的危险信号(如大量黑色涂抹、人物缺失四肢)。行为基线比对:对照孩子过去半年的照片/视频,观察表情丰富度变化。

2.专业评估工具

PHQ-9青少年版9项自评量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CDI儿童抑郁量表:适用于7-17岁群体的27项测评。SCARED焦虑抑郁筛查:识别共病焦虑症状。

注:所有量表仅作参考,确诊需由精神科医生进行临床访谈。

家长应对策略: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

1.沟通技巧

1)黄金倾听法则:放下手机保持眼神接触。用“你当时感到……”代替“你应该……”。允许沉默(停顿≥7秒再回应。

2)禁忌话语清单“你就是想太多”。“我们小时候更苦都没抑郁”。“看心理医生会被同学笑话”。

2.环境干预

1)家庭生态调整:建立固定亲子时间(如每周三晚共同做饭)。设置“无批评日”,强化积极反馈。

2)学校协同方案:与老师约定暗号(如红黄绿卡片表示当日情绪状态)。协商阶段性学业调整(如延迟交作业期限)。

3.专业求助路径

1)医疗资源:三级医院精神科(优先选择儿童心理门诊)。认知行为治疗(CBT)或人际治疗(IPT)。

2)危机干预:心理援助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台。紧急情况处理原则:清除危险物品,24小时陪护。

结语

识别孩子抑郁情绪不是寻找“问题标签”,而是打开理解之门的钥匙。每个异常行为背后,都是未被听见的情感呐喊。通过科学观察、及时干预和持续关爱,我们完全可以帮助孩子重建心理绿洲。记住,抑郁不是成长的代价,而是一个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