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儿童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保证了,但是精神生活呢?很多儿童在精神层面和在心理层面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大人们的足够重视,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儿童抑郁和焦虑是一种十分矫情的表现,没有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目前,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经超过了24%,很多儿童在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都没有得到来自家庭或者来自学校的关心,长期处于“情绪低谷”导致他们“绷不住”,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守护美好未来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1.家庭层面:以爱感化孩子
爱是最好的良药。如果孩子在出现了心理问题之后家长能够在第一时间表现出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愿意与孩子一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儿童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主动表达爱,改变“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知,以身作则,营造温暖有爱的环境。在生活中要主动关心孩子,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引导和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和在学校中遇到的难题。面对孩子的错误,要避免直接采用打骂的方式予以教育,否则可能会使孩子形成自卑、逃避、胆怯等心理,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叛逆、反抗或者自卑自闭等问题。与此同时,家长也不可过分溺爱孩子,溺爱并不是爱,而是一种伤害。过分溺爱会导致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成为自傲、自大的人,难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除此之外,家长在与儿童相处的时候要避免对孩子喜怒无常,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面对家长的情绪变化儿童会表现得无所适从,进而形成敏感多疑、胆小畏缩的性格。
2.学校层面:加强渗透、感染熏陶
除了家庭之外,学校也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这是儿童的“第二家园”。儿童心理健康的养成离不开学校的努力。儿童心理健康的形成不是一个活动、一个游戏、一个故事或者一堂课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断渗透,从多个方面对儿童进行感染和熏陶,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学校要对教育环境进行优化,环境教育是一门隐形的课程,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营造民族和谐的人文环境,教师要对儿童表现出爱心和耐心,不能为了保持严肃形象而阴沉着脸或者对儿童大声呵斥,而是要表现出师爱,在生活里做儿童的母亲、在游戏里做儿童的伙伴、在精神上做儿童的朋友。同时,要创设自由宽松的生态环境,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对儿童进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楼梯上张贴鼓励性的话语来引导儿童保持好心情,在走廊上准备有趣的玩具激发儿童对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个性化辅导,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3.社会层面:做好宣传、提供服务
虽然儿童与社会接触比较少,但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在社会层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这可以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新鲜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源。一方面,要提高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来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避免“贩卖”焦虑。网络传媒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为儿童提供健康线上的内容,丰富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网络平台的监督者也要手挽手为儿童筑起保护屏障,减少成人世界不良思想向儿童世界的渗透。同时,要向家长群体宣传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使他们在面对儿童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能够“对症下药”,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孩子“走在阳光下”。另一方面,要构建起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在各个城市或者学校普及心理辅导室和社会工作室,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其中为儿童提供心理疏导,使更多的儿童在出现心理障碍的时候能“求助有门”。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和评估等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