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就医意识的提高,现肿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所有的肿瘤患者都要做各种检查,在这些检查中,最看重的就是病理报告。但是很多患者在拿到病理报告后,除了看是不是“癌”以外,好像看不懂其他的信息,那么病理报告到底说了什么,我们下面简单了解一下。
病理报告是患者在医院病理科接受病理检查后得到的,由医护人员在制备、观察与分析患者的病理样本之后得到的病理相关的结论。根据病理学结果,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分级和分期的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一个完整的病理诊断包括4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以及病理号。
第二,病理标本的描述内容,即送检标本来源的方式和部位,肿物的大小以及颜色、质地。需要标明标本来源于哪个器官,通过哪种方式获取的。
第三,病理报告的结果内容。包含病变类型、性质,以及肿瘤侵犯的范围、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以及有无脉管瘤栓等。
第四,免疫组化结果,是病理诊断报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免疫组化检测定位比较准确,检测敏感性较高,对诊断、检测预后非常有帮助
读懂病理学报告,就要读懂病理报告中的有一些常见术语。患者或者家属如何看懂病理报告上的一些术语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病理报告术语:
1.增生:组织细胞增多,常伴细胞肥大,呈现不同程度的肥大。
2.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表现。一般认为,恶性肿瘤发生前几乎均有异型增生。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些非典型增生,可预防相应部位癌的发生。
3.癌前病变:癌前的一种特殊病变,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转化为癌,但并不是一定会变为癌。
4.分化:一般恶性肿瘤可分为高分化(低度恶性)、中分化(中度恶性)、低或者未分化(高度恶性)。许多人会根据字面的意思,从而误解不同级别分化的意义,认为低分化的癌症比较好治疗。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分化程度越高级别越低,恶性程度也就越低;相反,分化程度越低级别越高,恶性程度也就越高。
5.交界性肿瘤:肿瘤的良恶性难以区分或者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病变。
6.化生:机体的一种组织由于细胞生活环境改变或理化因素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是局部组织在病理情况下的的一种适应现象;如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
7.癌疑:通常报告单上会出现“考虑为XX”“疑似XX”等字样,这是一种诊断上不确定的常用词汇,需要结合临床。此类报告表明,不能完全肯定是癌症,或对癌症的诊断有所保留,需进一步检查,可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其原因可能由于病变不够典型,或虽倾向为恶性,但其组织量太少或有挤压等,影响判断。
8.原位癌:上皮组织癌变,但未突破基底膜。这是异型增生细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通常我们所说的癌症早期发现,最理想的也就是原位癌的时期,这时治疗效果极佳。
9.浸润癌:即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癌症。浸润表示癌细胞已经从发生的部位向更深的地方侵袭浸润。浸润癌在临床分期中通常用T表示,至于T下标的阿拉伯数字,如T1、T2、T3等,是浸润程度的细分。
10.转移瘤: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者其他途径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的过程。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癌或者转移瘤。
综上所述,病理报告可以提供的信息是患者得的什么病,这个病严不严重,包含肿块的大小、分化程度、分级这些指标等。根据病理学评估,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分级和分期的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组织或细胞的病理学检查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病理报告中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治疗对组织或细胞的影响,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