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便秘是指婴儿出生后,母亲在正常饮食情况下,连续几天无法排大便或排便时感到干燥和疼痛,难以顺利排出。《金匮要略》中提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如果不及时调理,会引发纳差、腹胀、腹痛、腰骶部疼痛、痔疮、肛裂等不适症状,而且还可能导致盆底肌肉松弛和盆腔器官脱垂等严重问题的发生。除了身体上的影响,还会对产妇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肝气无法畅通,堵塞乳络,使乳汁分泌减少甚至停止,不利于产妇的康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产后便秘呢?
这是由于分娩后,盆底肌和腹直肌会进一步受损,致盆底肌肉松弛,腹部的压力减弱,因此排便时会感到无力。顺产的妈妈可能会有侧切伤口,而剖宫产的妈则有腹部切口,这些伤口使产妇在上厕所时不敢用力,导致排便更加困难。
中医认为,分娩后,母体的营血急速耗虚,津液流失过多,无法润滑肠道,导致肠道干燥,大便难以顺利排出,或由于阴虚火盛,内灼津液,津液不足,肠道失去滋润,传导不畅,从而导致大便干结,今天就向大家介绍几种中医保健法,帮助产妇缓解便秘痛苦。
一、 食疗药膳
1.润通汤饮:主要由黑芝麻、火麻仁、陈皮、甜杏仁、松仁和郁李仁组成。其中黑芝麻、火麻仁、甜杏仁、松仁和郁李仁能够温通小肠、润燥通便、消食化积;陈皮具有健脾理气、调中燥湿的作用,可以防止胸闷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诸药合用,可以增加肠道蠕动,有助于防止便秘的发生。
2.麻仁紫苏饮:由火麻仁、杏仁、郁李仁和紫苏子组成。火麻仁、杏仁和郁李仁,能够增加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紫苏子具有温通肠道和降泄肺气的作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和排泄,有助于大肠传导。将上述材料洗净后,放入砂锅中加水500毫升,烧开后改小火慢炖15分钟,使材料中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出来,能够促进排便。
二、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是一种利用中草药的药性和蒸汽热量来治疗伤口、创面以及痔疮等问题的方法。产后便秘可以使用苦参、蛇床子、野菊花、黄柏、苍术、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等多种草药进行熏蒸。具体操作为:将草药放入外用熏蒸桶或类似装置中,加入适量水,将药液煎煮约10分钟(也可以提前使用砂锅煎煮好中药)。调节好温度后,坐于桶上,使中药水蒸汽接触到伤口或痔疮处,达到治疗作用。
功效:
1.消炎止痛:这些草药具有消炎和镇痛的作用,能够减轻伤口、创面以及痔疮的疼痛症状,并促进其愈合过程。
2.改善便秘:部分草药如苦参、蛇床子和蒲公英等具有泻下作用,可以帮助促进排便,改善便秘等相关症状。
3.促进会阴及盆腔底部修复:外用中药熏蒸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伤口修复的作用,有助于会阴及盆腔底部组织的恢复和修复,改善产后康复。
三、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一常用的天然药物外治方法之一,该方法将药物研成细末后,与水、蜜、醋、姜汁、凡士林等调匀,直接涂敷于特定的穴位上,如神阙穴、中脘、肾俞、大肠俞、天枢等。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局部吸收,可以直接作用到相关病灶,同时通过穴位的联络和经络传导,使药性传至相关脏腑组织,从而调节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产后便秘的效果。
四、艾灸
艾灸是通过燃艾柱或艾条,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进行薰灼和烤灸,具有温通作用,并结合药理作用,可以使人产生畅快轻松的感觉。可以选择艾灸关元穴,该穴位位于人体腹部正中线上,古代医家将之称为人身之元阴元阳,是任脉的经脉所属,也是小肠经的募穴,同时与三阴经和任脉相交会,可以起到培补元气、补益下焦的功效,能够刺激胃肠道经络系统,促进胃动素的分泌,从而改善胃肠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