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人都会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目的在于对自身身体健康情况进行了解,防患于未然。不少人在体检时发现颅内血管狭窄,十分焦虑,不知道如何是好,生怕可怕的脑梗降临在自己身上。什么是脑血管狭窄?体检发现脑血管狭窄需要进一步治疗吗?有没有什么可逆的方法呢?带着大家的疑问,我们一起来揭开脑血管狭窄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脑血管狭窄?
脑血管狭窄是指由于动脉板块硬化等原因,导致颅内外动脉出现一处或几处管壁内部狭窄率为50%-99%的脑血管病变,当脑血管变得狭窄后,就会导致通过血管的血流量降低,容易引发脑细胞缺血缺氧,是脑卒中、脑供血不足等各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脑部供血系统的构成,人体脑部供血系统一共有两套,分别是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也叫前循环系统和后循环系统,负责脑前部与后部血液供给,两套系统中有血管交通相连。如果脑动脉血管狭窄,就会降低血液供给速度,严重的还会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坏死。根据堵塞程度一般分为轻度(50%以下)、中度(50%-69%)、重度(70%以上)狭窄,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干预方式也不一样,一会儿我们会详细讲解。
导致脑血管狭窄的因素有哪些?
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脑血管狭窄呢?像主动脉夹层、动脉炎、烟雾病都可能导致脑血管狭窄,从整体上来说,导致脑血管狭窄的因素又分为不可改变因素和可改变因素两大类。1.不可改变因素:此类因素非人力可以改变,属于客观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年龄、性别等。2.可改变因素:我国脑血管狭窄为多发性病变,除了遗传因素不可控外,许多可改变因素都与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吸烟、运动量少、肥胖、饮食不合理、精神压力大等,对于由于此类因素导致的脑血管狭窄,改善空间较大。
脑血管狭窄的治疗
明确了脑血管狭窄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我们再来说一说脑血管狭窄该如何治疗,许多患者在检查出脑血管狭窄后,忧心忡忡,好像身体安装了定时炸弹,其实大可不必。如果脑血管狭窄,包括颅内动脉、颅外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头臂动脉、椎动脉,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说明血管狭窄程度可以基本满足脑部供血需求,还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首先需要控制导致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等,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入手,比如管理体重、适度运动、饮食调整、戒烟戒酒等,只要把影响血管内皮损伤的因素控制好,就能遏制斑块发展。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狭窄程度,给予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进行保守干预治疗。
对于严重的脑血管狭窄,如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超过70%,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重度狭窄,甚至出现脑梗症状则必须接受手术治疗。常见术式包括支架置入、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搭桥等,需要根据病情由医生制定适合的手术方式,通过手术能有效缓解血管狭窄状况,降低脑血管病发生风险。
日常如何预防脑血管狭窄?
1.注意保暖:血管在寒冷的环境下容易收缩、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诱发血管狭窄。因此秋冬是各类脑血管疾病发病高峰期,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头部受凉。2.调整饮食:改变不良饮食方式,减少脂类醇类食物摄入,多吃水果蔬菜,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血脂黏稠,形成动脉粥样斑块。适当食用芝麻、山药、泥鳅、海参等含精氨酸的食物,有助于调整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管内皮损伤。3.适当运动:每周计划性运动3-5次,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慢跑、健身操、太极等,帮助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改善体内血流状况,预防血管堵塞,改善脑血管狭窄。4.坚持用药:根据医嘱坚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不得贸然停药,避免发生危险。
随着年龄老化,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脑血管狭窄的问题,但只要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控制血管内皮损伤因素,就能有效控制血管持续狭窄,延缓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将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