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会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因此需要及时隔离患者,以免造成更大范围传染,并针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轻症状,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什么是麻疹?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和前驱期:麻疹潜伏期通常为6至18天,从感染病毒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前驱期是麻疹症状首次出现,通常持续3至4天。患者发热程度较高,但热型并不固定,因个体差异而异,同时出现咳嗽、喷嚏、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结膜炎表现。出疹前1至2天出现Koplik斑,在皮疹出现后1至2天内消失。
(2)出疹期:出疹期通常在发热3至4天后开始,此时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增加。体温可突然升高,甚至达到40摄氏度。咳嗽症状加剧,伴随着嗜睡或烦躁不安,重者可能出现谵妄和抽搐。皮疹初期是红色丘疹,呈充血性,疹间可以看到正常皮肤,而且通常不伴有瘙痒感。随后部分丘疹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呈现出暗红色。在出疹期,患者肺部会产生干性或湿性啰音,X线检查显示肺部纹理增多或不均匀肺部浸润。
(3)恢复期:如果没有并发症发生,通常在出疹后的3至4天,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逐渐改善。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退去,退疹后皮肤会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并伴有糠麸样脱屑。一般来说,恢复期需要7至10天,患者最终会康复。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主要见于一部分免疫力较强患者,症状较轻,包括低热、眼鼻症状不明显、全身情况良好、皮疹较稀疏、颜色较淡,恢复迅速,通常无并发症。
(2)重型麻疹:主要见于免疫力较差患者,症状较重,包括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伴有神经症状、出血、呼吸道症状明显等,病死率较高。
(3)异型麻疹:主要见于已接种过麻疹疫苗但再次感染麻疹病毒患者,症状表现多样化,不典型,包括高热、乏力、肌肉疼痛、头痛、皮疹多样化等。
麻疹的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
麻疹患者打喷嚏、咳嗽时会排出分泌物,并散播到空气中,进而形成气溶胶。当健康人群接触到气溶胶后,便会感染麻疹。
2.直接接触
如果健康人群与麻疹患者有直接的密切接触,则会导致麻疹病毒传播给健康人群,导致其患上麻疹。
3.间接接触
麻疹患者用过的水杯、手帕、餐具等也会含有麻疹病毒,如果这些物品未消毒便被健康人群使用,则会导致其间接感染麻疹病毒。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麻疹,患者都需要进行严密隔离,只有隔离才能避免传播给他人,以免引起大范围传播。
麻疹患者的防治措施
1.管理传染源
一旦疑似症状出现,应尽早就医,并将病情报告给卫生部门、行必要的自我隔离,以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隔离通常需要持续至出疹后5天,而对于伴有呼吸道并发症的患者,隔离期需要延长至出疹后10天。幼儿园等幼儿密切场所应加强早晨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患有麻疹的儿童,并采取必要隔离和报告措施。与麻疹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应进行隔离检疫,通常持续3周。对于曾接受被动免疫的个体,隔离期需要延长至4周。
2.切断传播途径
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或人数众多的拥挤场所,以减少接触患者的机会。出入公共场所或与患者接触时,应佩戴口罩,以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对于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应在家庭中进行隔离,以减少传播给家庭成员和其他人的可能性。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婴幼儿是主要的免疫对象,但未患过麻疹的儿童和成人也可以接种该疫苗。对于与麻疹患者接触的易感儿童,可以采用被动免疫措施。在接触患者后的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接触患者6天后注射,可以减轻症状。被动免疫有效期为3至8周。
4.对症治疗
针对高热患者,酌情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以控制体温。如果患者出现咳嗽症状,给予镇咳药物,如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液,以减轻咳嗽不适。对于体弱或病情严重患者,可在早期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帮助身体对抗麻疹病毒。如果麻疹导致继发细菌感染,给予抗菌治疗来控制感染。如果麻疹引发心肌炎等心脏问题,需要进行强心治疗,以维护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