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眼干 = 缺水”?这些干眼症的真相 90% 的人都搞错了

期次:30期

版号:48作者: 孙颖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51003次浏览[发表证书]

“眼睛干痒就滴点人工泪液”“眼干就是缺水,多喝几杯水就好”——在电子屏幕普及的当下,眼干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困扰”,但这些想当然的应对方式,往往源于对干眼症的认知误区。数据显示,我国干眼症患病率已达21%~30%,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受其影响,然而90%的患者都存在“眼干=缺水”的错误认知,导致症状反复甚至加重。事实上,干眼症是一种复杂的眼表疾病,其本质并非单一的“缺水”,背后藏着更多容易被忽视的真相。

真相一:干眼症≠眼睛缺水,而是“泪膜失守”

很多人把眼干等同于眼部水分不足,实则不然。眼球表面能保持湿润,全靠一层厚度仅310微米的“泪膜”守护。这层薄膜由外到内分为脂质层、水液层和黏蛋白层,三层协同作用:脂质层像“防护罩”,阻止水分蒸发;水液层提供湿润环境;黏蛋白层则像“胶水”,让泪膜牢牢附着在眼球表面。干眼症的核心问题是“泪膜不稳定”或“泪液蒸发过快”,而

非单纯的“缺水”,其根源是眼睑边缘的睑板腺功能异常。睑板腺负责分泌脂质,若长期熬夜、揉眼睛、用眼过度,会导致睑板腺堵塞或萎缩,脂质分泌减少,“防护罩”失效,泪液便会像没盖盖子的水杯里的水一样快速蒸发,进而引发眼干、异物感。此外,还有因黏蛋白层受损导致的“黏蛋白缺乏型干眼症”,即便泪液充足,也无法均匀分布,同样会出现干燥症状。

真相二:人工泪液不是“万能药”,滥用反而伤眼

眼干时随手滴人工泪液,是很多人的习惯,但这种“对症”操作可能越用越伤眼。市面上的人工泪液分为含防腐剂和不含防腐剂两类,含防腐剂的产品若每天使用超过3次,或长期连续使用,防腐剂会破坏眼表细胞,损伤黏蛋白层,加重泪膜不稳定,形成“越滴越干”的恶性循环。更关键的是,不同类型的干眼症需要匹配不同成分的人工泪液:水液缺乏型适合选择含玻璃酸钠、羟丙甲纤维素的保湿型产品;蒸发过强型则需用含神经酰胺、植物甾醇

等脂质成分的人工泪液,才能补充缺失的“防护层”;黏蛋白缺乏型则需要配合促进黏蛋白分泌的药物,单纯滴人工泪液效果甚微。盲目使用,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掩盖真实病因。

真相三:诱因不止“用眼过度”,这些细节最易被忽视

提到干眼症,人们首先想到“看手机太久”,但除了用眼习惯,还有很多隐藏诱因常被忽略。环境方面,空调房、暖气房的湿度通常低于40%,会加速泪液蒸发;冬季的冷风、夏季的紫外线,以及长期处于烟尘、风沙环境中,都会刺激眼表,诱发干眼。

饮食上,缺乏维生素A(如胡萝卜、动物肝脏摄入不足)会导致眼表黏膜功能下降,影响泪膜稳定性;长期高糖、高油饮食可能引发眼部慢性炎症,间接加重干眼。此外,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尤其是超时佩戴)、服用抗抑郁药、降压药等药物,以及白内障、激光近视手术后的恢复期,都可能破坏泪膜平衡,诱发干眼症。

科学应对:三步走出干眼症误区

应对干眼症的关键是“精准施策”。第一步,先做专业检查。通过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检测、睑板腺功能评估等检查,明确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干眼症,避免盲目用药。第二步,调整日常习惯。每看电子屏幕40分钟休息5~10分钟,同时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饮食上多吃深海鱼、蛋黄、菠菜等富含Omega-3脂肪酸和维生素A的食物;避免用手揉眼睛,减少睑板腺堵塞风险。第三步,规范治疗。睑板腺堵塞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热敷(40℃左右,每次10~15分钟)和睑板腺按摩;炎症引发的干眼需配合抗炎眼药水;严重患者可能需要泪小点栓塞术,通过堵塞泪液排出通道,延长泪液在眼表的停留时间。

干眼症不是“小毛病”,长期忽视可能导致角膜损伤、视力下降。摆脱“眼干=缺水”的认知误区,通过科学诊断和护理,才能让“心灵之窗”始终保持湿润健康。